【问题探讨】优化劳动力市场空间格局 促进更高质量就业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问题探讨】优化劳动力市场空间格局 促进更高质量就业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1-18 08:19

  观点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规划还存在差距,要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改善。在提供良好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同时,劳动力市场也必须从自身出发,不断改革和促进市场内部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探索劳动力市场空间格局是把控劳动力市场大局,解决好就业问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空间格局逐步演变,劳动力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不断优化,人口红利得到充分开发。党的十九大报告规划了我国区域经济的新版图,提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然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规划还存在差距,劳动力过度集聚于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匮乏的问题依然突出,要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改善,更好地把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空间回旋优势发挥出来。在提供良好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同时,劳动力市场也必须从自身出发,不断改革和促进市场内部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快劳动力结构调整,应对就业空间极化

  应对劳动力的空间极化,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的规模和基础设施,以及人力资本等相关问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健全和完善劳动者跨区域流动的就业保障机制。从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可以看出,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发展速度快,但是第三产业的不稳定发展也会导致就业风险的产生。要建立健全劳动力跨区域保障机制,同时,最大限度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使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只有解决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才能实现劳动力空间自由流动,解决空间极化问题。

  实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合作和交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根据各地区不同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设施和发展潜力,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形成东中西部良性互动。

  因地制宜制定就业政策。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分布明显出现区域化现象,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就业政策,目前各地区都相应出台了落户政策,积极引进人才。近年来,随着落户政策的改变,全国的劳动力流动趋势在逐步改变,一些传统的超大城市出现人口流出现象,人口更多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聚集。总体来说,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正在趋于理性,就业风险也在逐步降低。

  加强技能培训,弥补劳动者素质短板

  劳动力市场空间演变的特征导致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创造能力区域异质化显现,就业短缺和剩余并存。针对劳动力错位的现象,必须加强教育培育,提高劳动力水平,向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劳动力。

  重视技能培训,促进中低劳动者技能提高。社会各方面都要重视劳动力培训工作,才能在提高技能培训的可行性。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积极宣传,做好组织工作,引导劳动者积极、自愿参加培训。其次,动员社会各领域人员通过多种形式支持社会技能培训活动,比如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等方式。另外,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统筹规划,根据当地劳动者现状制定相应政策,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发挥主导作用。

  提高补贴标准,增加扶持力度。一方面,要适当提高补贴标准,简化补贴手续,完善补贴程序,将补贴及时发放到劳动者手中。另一方面,加大相关企业对于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培训补贴标准,引导企业不断增加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增加企业培训动力。

  完善劳动力培训体系建设。首先,要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在招生方面严格把关,对于学生的考核标准也应该从单纯的知识考核到技能考核并重。其次,加大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力度,共同提高劳动者质量。学校负责提高理论知识,而企业则根据自身需求提供实习岗位,提高操作能力,两者共同努力培育符合市场导向的劳动力。最后,要建立严格的职业技能认证机制,提高技能证书的认可度和含金量,在提高劳动技能水平的同时,吸引更多劳动者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本领。

  依托互联网平台,打破劳动力空间边界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下,网络经济和共享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互联网+”经济模式的发展使得劳动者就业模式更加灵活,带来了就业市场的改革。

  “互联网+”促进信息交流,激发市场潜能。互联网使用的普及为劳动力市场的双方提供了高效、便利的信息传递,为实现就业提供了可能。同时,“互联网+”时代衍生出许多更有竞争实力的产业,比如直播带货的电商经济、外卖服务和网约车等。这些行业背后都有强大的潜在需求,反映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也引领和满足了消费者的结构转型升级,顺应了时代发展。

  “互联网+”给劳动者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首先,降低了劳动者的工作搜寻成本。互联网在线求职大大减少了之前求职方式中所需要的交通、中介的费用等,使得求职者获得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其次,提高了就业的灵活性。互联网办公的普及使得劳动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办公场所,远程办公和交流成为可能,大大减少了通勤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给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工作选择。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衍生了一大批新型的互联网产业,电子商业和互联网公司发展迅速,带来的新型岗位对于劳动者来说是非常良好的机遇,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劳动者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转变思维,提升技能,满足市场需求。

  “互联网+”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要积极完善互联网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建立推进互联网引领转型升级的协同机制,加快构建互联网的产业集群,增创产业发展的新优势。一方面,要成立促进互联网产业转型升级的专门机构,建立推进互联网引领转型升级的协同机制,以及适应互联网经济发展运行的管理新体系。建立跨越行业和地区的大数据云计算发展协同推进工作,真正把政策规划制定、标准研究、产业合作等方面统筹规划成为可以实施的具体政策,力图打破行业、地区间的壁垒,不会出现“信息孤岛”现象。另一方面,要重点打造支撑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平台。利用多方平台建立起重点行业转型升级的应用服务云计算数据中心。加快建设“工业云”等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他们提供及时准确,优质低廉的公共云服务,提高中小企业的互联网应用能力。建立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推动重点技术的研发和使用。重点在优势企业、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领域树立试点示范应用标杆,加快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产业创新集群,打造新型网络经济带。

  (作者李长安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杨智姣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张苇柠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