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长三角科创一体化 打造世界级科创中心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强化长三角科创一体化 打造世界级科创中心

来源:南京日报
2021-03-31 08:22

  原标题:强化长三角科创一体化 打造世界级科创中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2020年12月20日,科技部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规划纲要》,推动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强化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打造全球领先的世界级科创中心。

  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经济学大师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我国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排在首位,旨在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只有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才能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淘汰落后供给,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科技创新在需求侧管理中也意义重大。例如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人们生活方式调整,居民消费需求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信息技术、网络科技、金融科技等方面的创新应用,便利和刺激了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

  在长三角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打造世界级科创中心,不但可以强化长三角本身的高质量发展,而且可以辐射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三角的科创要素要领先于长江中上游,长三角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不断溢出,辐射引领长江中上游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力量要形成有力支撑。要坚持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从源头攻关,破解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必然要强化国家科技力量,走自主科技创新之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更多力量。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是一个多中心科创网络

  长三角区位禀赋地位显著,既靠海又沿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开放前沿和创新之地。《国富论》就提到中国东部各省在极早的时候就已有农业和制造业上的改良。水运的成本优势可以比陆运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工艺和产业的改良自然开始于沿海沿江的地方。郑和下西洋起锚地是苏州的太仓,这是对外放眼看世界的地方,对内沿江辐射我国内陆地区。对此,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中国东部各省有若干大江大河,分成许多支流和水道,相互交通着,扩大了内地航行的范围”。由水运优势建立起来的广阔市场范围,促进了分工发展。斯密定理给出,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受限于市场范围。有了专业化分工,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得以发明,这就是今天意义的科技创新。

  沪苏浙皖的科创资源各有各的优势,要联合构建多中心科创网络。上海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但要辐射长三角,还要辐射全国,甚至要引领全世界。英国《自然》杂志《2020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显示,上海在全球科研城市中排名第五位。不过南京的科研实力也很雄厚,该指数居全球第8位,合肥挤进第20位,杭州排第26位。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在“双一流”学科方面各有千秋。中科院在上海、南京都设有分院,在合肥、杭州设有研究院(所)。长三角多中心科创网络是一个科创圈的概念,上海、南京、合肥、杭州都是圈中重要极点,构成一个菱形网络格局,以极点为核心,各自辐射毗邻区域,特别是省会城市对省内市(州)的辐射。要强化这些区域的交通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工业物联网等联结设施,加强数字化赋能,实现互联互通,引领区域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一是靠因势利导,充分发挥自身科技禀赋资源开展前沿创新,二是靠国家布局,国家将部分重点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布局在长三角区域,且加大科技投入。

  推动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构建中心-外围“科创+产业”体系

  推动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强化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一体化,打造全球领先的世界级科创中心,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推动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要深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着力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立足区域创新资源禀赋,以“一体化”思维强化协同合作。沪苏浙皖谁都可以做老师,同时全都是学生。在一个科技创新网络中,促进科技要素高效流通,实现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成势,加强彼此科技活动互动,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重要节点城市的科技创新越活跃,城市之间的互动越频繁越高效,整个科技创新网络的力量就越大,会进一步吸引科技创新资源加入该网络,形成正反馈良性循环。沪苏浙皖要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主动发起和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三省一市科技计划协调联动,促进科技报告和科技成果信息共享。推动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强强联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需求,特别是“卡脖子”技术难关,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联合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产业核心难题。推动三省一市联合实施科技成果惠民工程。聚焦公共安全、传染病防控、生态环境、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社会发展领域,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应用,让科技成果惠及人民大众。联合打造G60科创走廊,先行先试创新政策,吸引创新资源向G60沿线城市集聚,协同布局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和研发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类似美国128公路和硅谷的全球重要创新带。以科技引领产业向G60沿线城市集聚,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要共建多层次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加快聚集国际创新资源,吸引更多国际高端人才为我所用。要加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集群式创新。

  构建中心-外围“科创+产业”体系。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要推进“科创+产业”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最终要服务于产业发展和人民福祉。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中心城市要起到科创中心的作用,这些城市的周边地区是外围区域。中心是科创集聚地,外围是产业化空间,布局发展产业集群。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要根据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科创、金融、国际化、文教体等现代化元素的供给上,中心城市要不断疏解制造业职能,更多是服务业、政治、居住等职能。科技成果转化成农业、工业生产力要更多布局在外围区域。没有外围区域的长足发展,中心城市的科技和产业创新会受制于地理空间,中心城市地价贵,腾笼换鸟成本高昂,这会制约产业的竞争力。没有中心城市的科创支撑,外围城市缺乏动力源,外围城市很难自主产生科技创新。目前,长三角已初步形成“中心-外围”良性发展的“科创+产业”生态。上海、杭州、南京、合肥在城市排名中领先,全国百强县的数量也是江苏、浙江、上海领先。放眼未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要面向长江经济带,科技进步成果辐射带动长江中游、上游更广阔区域。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也要有信心辐射整个亚洲地区,成为世界级科创中心。

  加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科学基础知识具有公共品属性,政府应该加大基础教育、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要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增加研发投入强度,超过创新型国家2.5%的基本标准。着力提升创新主体活力,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集聚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优化科技管理制度,尊重科学、知识和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共享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针对产业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对企业投入科技创新实行税收优惠。

  (袁正,作者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