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活力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以改革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活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03-31 10:34

  原标题:以改革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突破,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受长期二元体制影响,我国城乡土地要素自由、双向流动还存在较多阻碍,直接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破解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虽然我国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对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作用日益显著,但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持续减少、占补平衡难度持续加大,使城镇、工业发展面临“无地可用”的尴尬局面。同时,农村存在大量闲置农房和建设用地,无法有效转化为城镇、工业发展用地,迫切需要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推动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良性循环。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农民共享发展红利的重要途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二三产业蓬勃发展,乡村用地需求持续增加。我国土地市场化程度较低,农村集体土地权能不完整,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补偿方式单一,农民较难分享到城镇化、工业化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打造乡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促进城乡资金、土地资源要素有序合理流动,实现城乡资源高效配置,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实。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当前,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应重点从提升城乡空间利用规划水平、夯实农村土地改革微观基础、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着手。

  城乡融合发展,城是引领,乡是根本。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是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关键是深化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中人口、产业流动规律的认识,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财政支持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相挂钩,推动城乡人口、土地要素合理均衡配置。同时,探索建立土地跨区域调剂使用制度,推动城乡建设用地远距离、大范围置换,使广大农村都能够分享城镇化、工业化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

  规划用好相结合,加大乡村振兴用地需求保障。针对乡村产业项目用地保障不足问题,应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建设用地调整时,加大乡村振兴战略用地需求保障,为乡村发展提供必要的新增建设用地,留足乡村发展的空间。要抓住县域国土空间编制契机,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对零星分散的集体建设用地、废弃退出宅基地、厂矿废弃用地、村庄空闲地等进行调整、置换,形成相对集中连片的农村建设用地,助力产业兴旺,激活城乡融合发展活力。

  深化农村征地制度改革,共享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红利。强化农村耕地保护,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兼顾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的征地收益补偿制度,提高被征地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所占比例。全面划定国家永久农田划定保护政策,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继续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制定高标准农田后期管护办法和超额奖励措施,调动耕地后备资源相对富裕地区基本农田保护的积极性。加强对工商资本参与土地流转的风险评估,防止出现土地“非农化”“非粮化”,筑牢城乡融合发展的粮食安全基础。

  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质量效益。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考评、激励、约束、监管和责任机制,通过容积率、单位土地生产总值、单位土地纳税额等指标,对大中城市、工业园区等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对政府管理进行考核。加强土地利用的执法监察,开展土地利用规划、节约用地制度建设及落实的专项行动,查处非法占地、违反产业政策、粗放用地等违规用地行为,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质量效益。

  (段小平,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