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智能”中推进乡村振兴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在“生态+智能”中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天津日报
2021-04-06 13:58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原标题:在“生态+智能”中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十四五”规划期间的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日前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更是对乡村振兴做出了全面规划,可见乡村振兴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期。现时期的乡村振兴已不同于五年前、十年前,如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人工智能发展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在乡村振兴的实施过程中绕不开“生态”和“智能”的发展。

  乡村振兴的产业必须是生态型优先的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在这五个振兴中,产业振兴是基础,“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而生态振兴则是乡村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在乡村振兴中所发展起来或者引进来的产业,既不能是城市淘汰的落后产业,更不能是对乡村生态产生破坏的产业,而是要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产业。产业和生态结合在一起,就是生态型产业,所以说乡村振兴中要发展的产业应该定位为“生态型产业”就更为合适。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乡村招商引资要转换思维,应该更多地是结合本地的资源和文化优势来引进和发展优势主导性产业,因此在谈论乡村振兴时就不能仅就乡村振兴谈乡村振兴,而应有系统性和全局性思维,正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的那样,要“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实际上也是一个系统,更需要运用系统观念来作为根本的工作方法。当问题仅局限于个别地区、个别领域时,需关注问题本身,如果问题出现于众多地区、多数领域时,就需要运用系统性整体性思维,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乡村产业的选择应以是否符合生态要求为基础,以是否能够真正激发农业和农民的内在活力为考量标准。

  与城市化建设不同,乡村振兴具有更加多元和不确定性,因为相比较于城市化的成熟理论和实践而言,乡村振兴的理论还处于探索期,更应该吸取城市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使乡村产业的发展一起始就处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框架下,应该说,由村庄与农业组合的田园综合体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具体措施,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乡村发展的空间化和单元构成化可能是解决制约乡村规模化发展的瓶颈,但不同地区如何界定空间单元大小是问题的关键,比如天津的乡村振兴是在高水平小康建设基础上的高质量振兴,其发展路径和规模与其他省区的山村建设就有所不同,所以说乡村振兴必须要有大时空观和大格局观,要因地制宜,抓住乡村发展的真正规律和本质,防止出现和形成“千村一面”的状态。

  乡村振兴必须实现与“智能+”的密切结合

  人工智能产业的迅速发展,已经改变了包括农村在内的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无论是乡村治理、乡村产业,还是乡村发展都离不开“智能+”的参与。乡村振兴的前提是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乡村作为最基层组织,“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如何构建起这一模式,就需要引进“智能+”的力量,通过这一工具实现自治、法治和德治的紧密结合,从而使得乡村成为一个反应迅速、无死角遗漏的真正的综合体乡村。

  除了支持乡村治理体系外,“智能+”还是乡村生态型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来看,乡村产业无论是生产型还是服务型,都是以“智能+”作为支撑的,“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而“智能+”所服务和衍生的产业就不但符合生态需要,也促进了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电商的发展促进了边远农村地区农产品的销售,科技的发展改变了农村传统的种植、养殖和经营模式。从经济理论来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集群”振兴,也就是说要把数个村落组成的板块状村庄结合在一起,最好不以“单个村庄”来推动,所以目前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培育一种集群创新核,通过培育这种创新核和发起点来推进乡村的发展,而“智能+”在这种创新培育中的作用就不容小觑,应该说“智慧乡村”是中国乡村发展的大机遇、大战略和大方向,建设发展方兴未艾,其必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表现方式。

  目前乡村振兴中的典型代表载体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和美丽乡村等,这些类型中比较成功案例大多数分布于都市区内或邻近的周边,而对于远离大城市的乡村来说怎么振兴,关键就要靠科技的支撑,其中“智能+”的作用必须得到充分重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创新做出了明确部署,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智能+”既是科技创新的产物,也必将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升级,乡村作为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阵地,自然也是“智能+”的实践基地,所以说在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时,充分利用“智能+”的科技优势,将会使得乡村振兴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张晓丽,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