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贸易的就业创造能力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提升贸易的就业创造能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04-14 09:03

  原标题:提升贸易的就业创造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定与高质量的就业是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的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持续深入,劳动力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协调好贸易与就业成为当前国际贸易研究的重要课题。提升贸易的就业创造能力,对于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有机连接和相互促进至关重要。

  贸易的就业创造

  面临新变化

  我国贸易比较优势的转变,虽然优化了贸易产品结构,但是削弱了贸易创造就业的能力。贸易方式的转变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增加了贸易创造就业的困难。

  首先,近年来我国贸易比较优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再是主要出口产品,其比较优势也因用工成本上升而逐渐减弱,而机电产品这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混合的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占比已多年稳居第一。根据商务部数据,2020年机电产品出口增长6%,占比提高1.1个百分点,现已高达59.4%,这意味着我国的出口产品中有六成是机电产品,而且这一比重还有可能进一步提高。贸易比较优势改变会深刻影响贸易的就业创造能力,因为相比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所需要的劳动力尤其是低技术劳动力更少,所以随着贸易比较优势的改变,贸易创造就业的能力必然有所下降。

  其次,国际贸易方式实现了创新发展。跨境电商逐渐成为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首选方式,在线网络交易遍及全球。根据商务部数据,2020年我国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实现的进出口同比增长31.1%,已有超万家传统贸易企业触网上线,数字化贸易方式开始贯穿国际贸易全程。在线交易等数字化贸易方式虽然显著降低了贸易成本,但同时也减少了企业需要的人力,进而削弱了出口的就业创造能力。不仅如此,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未完全得到有效控制,在疫情影响的持续时间还无法确定和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条件下,出口企业维持现有就业岗位尚存困难,新增就业岗位的动力或受到局部抑制。

  重视贸易的就业创造能力

  贸易创造就业的能力下降,对于大国经济高质量转型有着关键影响,直接关系到高水平对外开放中以贸易促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长期以来,出口对我国的就业增长和劳动力市场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外资外贸带动直接间接就业超过2亿人,其中8000多万是农民工。由于外资外贸对就业的影响基数太大,未来如果贸易创造就业的能力下降,哪怕仅仅是一定程度的下降,都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失业增长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危害国家长期发展,流动人口失业增长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生存和生活。失去出口贸易的支持,“稳就业”乃至促进就业的目标在实现上都会变得更加困难。

  第一,贸易创造就业的能力下降,会对劳动力市场效率提升和企业生产要素结构优化产生消极影响。根据赫尔普曼等人的筛选理论,出口不仅能扩大就业规模,还能借助筛选机制有偏地增加中高技能劳动力的收入和提高企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这是因为面临更强国际市场竞争的出口企业会抬高招聘的筛选门槛,因而也必须提高岗位的收入待遇。中高技能劳动力获得更高工资,从而鼓励劳动力努力提高自身技能;出口企业拥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更强的竞争力,这是劳动力市场效率提升和企业生产要素结构优化的表现。但是实现以上目标的前提是贸易保持较强的就业创造能力,否则劳动力市场效率提升和企业生产要素结构优化都将无从谈起。

  第二,贸易创造就业的能力下降,会影响出口比较优势的进一步发挥。虽然近年来由于用工成本上升和产业链升级等原因,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正受到很大挑战,但是在国家完全实现出口结构优化之前,不能轻易放弃劳动密集型产品已经形成的国际竞争力。首先,劳动密集型行业相对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来说,能够解决更多就业;其次,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的维持,对于大量低附加值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再次,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存在一定优势,有助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优势培养。如果贸易创造就业的能力得不到恢复和保护,出口行业和企业无法获得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必然使我国加速丧失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进而丧失在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培育,对我国长期外贸质量提升持续造成伤害。

  第三,贸易创造就业的能力下降,还可能干扰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效应。扩大内需是在对外贸易发展不利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更好地应对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风险,政府一直将扩大内需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扩大内需的实现需要时间,而在这段“窗口期”内,一方面经济增长依然需要对外贸易的支持,另一方面扩大内需需要稳定的就业作为保障。如果贸易创造就业的能力下降,出口既不能有力支持经济增长,又不能助力就业稳定,扩大内需目标的实现将受到干扰。

  全面提升贸易的就业创造能力

  基于我国出口就业创造能力面临挑战的事实,应当充分识别和区分不同出口产品的生产特征与产业链分布状况,通过拓宽全产业链的就业创造渠道,提升贸易的就业创造能力,将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提高出口产品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坚持协调发展不同生产要素密集度的出口产业。从国家整体的产业发展来看,只有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初级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才能维持国家整体经济运行平稳,在保障就业水平的同时实现产业升级目标。对于生产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企业,过去往往是将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产业链的中下游,而对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企业,过去则更多的是在产业链的上中游创造就业岗位。今后应当引导企业拓宽全产业链的就业创造渠道:对于中高技术产品,应当从创新和设计的源头创造就业岗位;对于低技术产品,则应当扩大加工、售后、运输、仓储等产业链下游岗位需求。

  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劳动者能力的互补性,鼓励出口企业招聘高技能劳动力,以带动在岗劳动力生产效率提高。赫尔普曼等人的筛选理论指出,劳动者能力存在互补性,劳动者的工作效率(用平均劳动产出衡量)会随着招聘更多高能力劳动者而提高,这是招聘员工和在岗员工之间潜在竞争效应导致的必然结果。鼓励出口企业招聘高技能劳动力,借助招聘员工的高技能带动在岗员工的生产效率提升,为进一步细分和创造专业性更强的岗位提供可能。将企业培养专业人才的工作适当前置,在潜在就业者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即完成或基本完成专业技术培养。政府前置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而不是将主要的培养工作放到参加工作后,不仅能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还能保证企业经过筛选获得的人才立即投入使用,从而节省适应成本,使企业保持新设就业岗位的资金能力。

  (陈昊,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