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赋能高校党史学习教育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红色文化赋能高校党史学习教育

来源:党建网
2021-04-23 13:29

  原标题:红色文化赋能高校党史学习教育

  红色文化具有独特魅力和跨越时空的价值。红色文化不单是抽象的载体,更蕴含着时代精神与价值追求。当前,全党正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探讨如何传承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特别强调,“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红色文化蕴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时代价值,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党史学习教育,有助于创新高校思政体系、变革教育模式、筑牢理论基础、增强教育实效。

  红色文化中蕴藏党史学习教育的时代价值

  以史为镜,学习红色知识,牢记历史教训。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红色文化资源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载体,每一件革命文物、每一处战斗遗迹、每一位革命英烈,都是鲜活的革命历史教材,都折射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崇高理想、爱国情操。红色资源分布广泛、内容鲜活、感染力强,在党史学习教育方面有极强的说服力。红色文化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奋斗历程,熔铸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参观红色革命遗址、遗迹,聆听红色抗战故事,感受红色革命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有利于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引下,理解中国人民为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历史、铭记历史、总结历史,珍爱和平、追求梦想、接续奋斗。

  以文立道,感悟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文以载道,成风化人,红色文化承载着莘莘学子的爱国心、强国志、报国行。红色文化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各个地方、各个阶段的红色文化记录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精神,见证了不同时代的探索历程。如井冈山革命就展现了“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精神。红军长征时,江西瑞金华屋村的17位红军战士离乡前种下了17棵松树,革命成功后,青松已成林,不见儿郎归。“17棵松”被当地人称之为“信念树”,引来众多党员干部、莘莘学子瞻仰和学习,为他们补“钙”壮“骨”。这些红色文化符号有利于青年大学生真正领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辨别能力,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成长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以思笃行,传承红色基因,谱写时代新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红色文化在传承中历久弥新、焕发时代风采、指引前行方向。高校党史教育要服务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激励青年大学生砥砺奋斗、自强逐梦。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要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红色文化浸染中更加深刻领会学习党史的精髓要义。在传承红色基因过程中,青年大学生要激发由内而外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把文化感染力转化为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实践中练就本领,在考验中追求进步,自觉将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将自身发展同祖国的发展、人民的需求和社会的进步相结合,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履行每一项职责,完成每一项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新形势下高校党史学习教育面临的问题

  教育实践环节重视不足下的认知偏差。实践是人们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具体过程,人们通过实践也改造自身,实现全面发展。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脱离具体社会实践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容易导致青年大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当代大学生出生、成长在和平年代,既没有亲身感受过战争的残酷,也没有经历过缺衣少食的艰难。“纸上得来终觉浅”, 没有体验过就不知道革命的困苦,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创业的艰难,实践环节重视不足,直接导致对历史认知的偏差。青年大学生缺乏实践,则难以客观认识和正确把握党史的方向和趋势,进而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虚无主义冲击下的信仰迷茫。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些丑化英雄人物、诋毁革命先烈、“独家”揭秘历史等“假史”的出现,严重冲击着“真史”,无疑给高校开展党史教育设置了绊脚石。历史虚无主义在贬低红色文化的同时,还极力吹捧西方所谓的“博爱、自由、平等、民主”, 给尚处于信仰品格塑造期的青年大学生制造思想上的“烟雾弹”,冲击大学生心中原有的价值坐标和价值理念,容易导致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动摇和理想信念的迷失。

  网络不良思潮影响下的思维错觉。近些年来,数据移动网络迅速发展,技术的便捷性带来文化的“娱乐化”“戏谑化”,加之网络空间的遮蔽性、复杂性,容易造成不良思想生成扩散。当前,青少年学习、生活处处离不开网络,网络不良思潮容易对青年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例如,一些境外资本和势力通过建立网络平台,扶持西方舆论代言人,将极端思想、反华思想渗透进网络,“无底线”地对中国进行歪曲抹黑。此外,社交媒体也容易助推极端化情绪,形成不断放大的“蝴蝶效应”。青年大学生充满好奇心,自控力和辨别力不强,容易在不良思潮裹挟下受到侵蚀。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路径选择

  红色课堂教学筑牢理论基础。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思想。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课本知识凝结了诸多优秀教育专家和理论学者的经验和智慧,教材中每个历史事件和观点教训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晶。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结合自己的思想观点,更要侧重知识理论的传播,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新时代课堂教学作为党史教育的主渠道,需要增添新思维、新元素、新方法,把校史地方史中的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和专业课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灵活性和持续性。对老师而言,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深入研究红色历史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教材,拍摄制作红色文化微课程,科学设计课程体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把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把事实和道理逐条逐点讲清楚弄明白,使红色文化的“潜价值”转化成“显价值”。对学生而言,则要静下心来,研究课本、吃透课本,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将课本中的案例、观点读懂弄通,系统全面地学习党史知识,丰富思想体系,筑牢理论基础。

  红色网络文化丰富教育载体。随着现代教育思想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深化融合,网络学习空间已成为开展党史教与学的重要平台。教师可以运用互联网思维,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网络交互体验等优势,进行党史教学模式的创新,使之焕发生机和活力。例如,不同学校之间可以探索建立党史教育MOOCs课程联盟,突破时间、空间等因素对受教育群体的限制,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使学生可以与国内著名党史国史教育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学习、探讨。要加强校园红色网络建设,抢占网络舆论阵地,将红色文化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传播,避免单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性和空洞性,增加红色文化的故事性、新鲜性和趣味性,增强党史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校要把网上课堂资源作为党史教育的重要抓手,创作红色网络文学、制作红色动漫故事,撰写红色博客微信,形成具有浓厚红色氛围的网络文化。打造红色文化融媒体平台,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APP、H5网页等多种方式宣传党史知识,构建全天候、立体式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矩阵。

  红色研学实践增强教育成效。实践环节是对理论认知的验证,是对情感信念的强化,是对行动的落实,和理论教育环节是相辅相成、一体两翼的。在加强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创建红色文化展、革命人物主题雕塑林等,使青年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起到春风化雨般的浸润作用。第二课堂也是红色文化拓展的关键,对扩大青年大学生眼界、充实社会体验十分有益,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革命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让学生看实物、听讲解,真正在实践中有所思考、有所收获。红色研学旅行则是更为深入的实践教学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开展“重走长征路”“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研学旅行活动,把课堂搬至红军战斗遗址、重要会议纪念馆和著名人物故居、陈列室等,构建“理论解析+场域体验+情感反馈”的红色立体教育体系,使青年大学生真正在实践中长知识、受教育、明事理、增才干。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红色文化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理想信念的“根”与“魂”。要将红色文化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增强学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驱动力,让青年大学生在浓厚红色文化的熏陶下,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作者:张路正,江西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成员;张俊亚,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