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样践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今天,我们怎样践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4-26 07:17

  原标题:今天,我们怎样践行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开创未来,奋斗实现梦想。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归根结底要靠劳动创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一直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组织动员亿万职工建功“十四五”更需要大力弘扬“三个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人们对劳动的认知发生了哪些改变?在新时代,怎样更好地涵养以辛勤劳动为荣的社会风尚?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本版邀请劳模工匠代表、专家学者及专业人士进行对话访谈,从不同角度畅谈他们对“三个精神”的理解与感悟,力求呈现新时代劳动的价值与魅力。——编者

李万君

王树军

杨冬梅

李睿祎

赵春青 绘

  本期嘉宾:

  全国劳模、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焊工高级技师 李万君

  全国劳模、潍柴集团机修钳工、首席技师 王树军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杨冬梅

  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副主任 李睿祎

  “三个精神”的内涵随时代进步

  不断丰富和发展

  记者: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您认为,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发展与变迁,“三个精神”的内涵有哪些变与不变?在新时代“三个精神”有什么新内涵、新特点?

  杨冬梅:我国的劳模评选制度起源于中央苏维埃政府时期的群众性劳动竞赛运动,发展于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劳动生产运动和劳动英雄评选活动。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劳模精神始终鼓舞着广大职工群众为完成党和国家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奋斗,始终是彰显时代精神的一面旗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三个精神”在推动历史进步中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和提高升华。在中央苏区和抗日根据地,弘扬劳模精神主要是为了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和建功立业活动,是为了努力发展国民经济;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大力弘扬“三个精神”,是为了立足经济建设主战场,为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作出积极贡献。进入新时代,大力弘扬“三个精神”,是为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成为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强大精神动力。

  李睿祎: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三个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不变的是,“三个精神”作为我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如一座精神丰碑熠熠生辉,始终是激励全体劳动者拼搏奋斗、不断前行的强大内驱力。变化的是,“三个精神”的涵盖范围越来越广,实践要求越来越高,引领价值越来越大。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增长动力上,由依靠要素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这对广大劳动者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反映在“三个精神”上,就是更要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更侧重强调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反映在产品质量上更加追求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体现出劳模和工匠的超群之处。

  李万君:参加工作34年来,我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变化,特别是轨道客车的变化,从绿皮车到如今的复兴号,技术已经在世界上领先领跑。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始终是支撑我们不断精进技术、不断创新的精神动力。如果说变与不变,我认为,不变的是专心专注专业,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的坚持;变化的是对技术更高的追求,不断创新创造,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拥有话语权,工匠精神就是用智慧和技能把手中的产品不断升华达到极致。

  王树军: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与变迁,“三个精神”的价值都不会改变。在新时代“三个精神”有了新特点,对学习与创新的要求更加突出。这也是新时代劳动者前进的方向,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创新夯实基础,最终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如今,潍柴几乎每一条发动机生产线都有我们团队的创新项目。我最自豪的就是在每一次大阅兵中,看到装备潍柴发动机的军车通过天安门广场,这其中就有我的贡献,我们为中国内燃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贡献了智慧,为中国制造擦亮了品牌。

  弘扬“三个精神” 厚植劳动沃土

  记者:您认为,在新时代,大力弘扬“三个精神”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李睿祎: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必须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在全社会弘扬“三个精神”,将激励包括职工在内的广大劳动者学先进赶先进,焕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内化自觉行为,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为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丰厚滋养,为全体劳动者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动力源泉。

  杨冬梅:首先,大力弘扬“三个精神”,是引领教育广大职工的重要抓手。“三个精神”包含着社会主义价值内涵,对于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形成热爱劳动、勤奋劳动、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活力,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次,大力弘扬“三个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大力弘扬“三个精神”,激励广大职工以攻克“卡脖子”技术为突破口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开拓奋进,建功立业。第三,大力弘扬“三个精神”,是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力量。一直以来,劳模精神在职工思想政治引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大力弘扬“三个精神”,是团结动员亿万职工,为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的重要保证。

  更好地涵养以辛勤劳动为荣的社会风尚

  记者:有种声音认为,“劳动光荣”的理念过时了,还有一种观念认为,行业分高低贵贱、三六九等,对此您怎么看?怎样更好涵养以辛勤劳动为荣的社会风气,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李万君:行业是不分高低贵贱、三六九等的,我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今天的全国劳模、大国工匠,我深切感受到只要坚持用工匠精神做事,任何行业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从收入上看,我现在享受公司人均收入的5倍,这就是对我们技术工人最好的肯定。2019年国庆阅兵时,我站在自己为之付出心血和努力的复兴号列车花车上,真正感受到劳动和创造带给我的自豪感。我希望能培养出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人,使他们通过劳动过上美好生活,带领他们用工匠精神保证中国高铁跑得又快又稳,助力中国梦不断提速。

  王树军:“劳动光荣”的理念永远不过时。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组织都是由不同的劳动者组成,他们各司其职,创造出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维系国家运转与发展,所以,劳动是最光荣的事情,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生存,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我从技校毕业就加入潍柴,成为一名维修工人。28年来,公司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平台,支持我一步步成长,让我从一名维修工成长为大国工匠,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从我自身的感悟就是,只要勤奋工作,在岗位上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动性,就能将所从事的工作做到极致。我们必须倡导以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为荣的社会风尚,同时应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在政策上有侧重地进行引导和支持,使亟待发展的产业能够获得较大提升。

  李睿祎:人们从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从生产劳动获得的劳动果实中得到尊重,任何一种劳动都是人的价值的实现和肯定。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更好地涵养以辛勤劳动为荣的社会风尚。其一,将“三个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各级党委、政府要完善劳模政策,提升劳模地位,落实劳模待遇,把弘扬“三个精神”体现到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切实提高劳模、工匠人才和普通劳动者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其二,将“三个精神”进一步落地生根。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组织职工开展岗位练兵、技术交流、技能培训,让职工在竞赛中增长才干、提高技能、提升水平。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和培训体系,打通职业发展通道,努力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推动解决广大劳动者劳动就业、技能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卫生等问题,维护好新就业形态群体的合法权益。其三,将弘扬“三个精神”的根基筑牢。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组织动员广大职工

  为高质量发展建功立业

  记者:“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怎样通过弘扬“三个精神”更好地组织动员广大职工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功立业?

  李万君: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大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这些都为“十四五”时期更好地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建功立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认为,弘扬“三个精神”首先应营造浓厚的氛围,大力宣传广大劳动者的先进事迹。当前,劳模工匠经常有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展示自己,能够感受到国家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崇;其次,应不断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包括收入和社会地位等多方面。我作为一名普通工人能成为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为广大职工代言,这些都是广大劳动者社会地位提升的体现,要继续做好这些工作;另外,更为重要的是,要为技术工人成长成才创造更多机会和平台。我的创新工作室得到了国家和公司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通过工作室这个平台,能够把最好操作方法进行分享,还能带领大家创新创效,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整个队伍技能水平的提升。

  王树军:弘扬“三个精神”,引领广大职工为高质量发展建功立业,现阶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升劳动者特别是技术工人的待遇。不可否认,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十多年里,工业在我国曾有“遇冷”的现象,很多年轻人不愿进工厂当工人。在国家众多产业中,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是较为关键的,也较难实现,它涉及领域众多,需要深厚的专业积淀,是一项长久工程。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靠我们自己的技能人才来突破。因此,要不断提升产业工人待遇,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学习技术的氛围,为精英人才创造回归工业发展的环境。

  杨冬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大力弘扬“三个精神”。一是要切实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积极组织群众性创新活动,鼓励职工技术攻关、创新创造。二是要在完善劳模政策、提升劳模地位、落实劳模待遇等方面出真招、出实招,推动更多的劳模和工匠人才竞相涌现。三是要切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水平,加大技术技能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

  应对劳动关系新变化

  让劳动者获得感更多、幸福感更强

  记者:当前,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兴起,职工权益保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怎样正确应对劳动关系的新变化,让劳动者获得感更多、幸福感更强?

  李睿祎:劳动关系领域的深刻变革,给工会维权服务工作带来许多新课题。工会应将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下出现的新就业群体的权益维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履行好维权服务的基本职责。一方面,要强化源头参与,推动完善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探索新的维权载体和途径,提高维权服务质量,增强维权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新就业群体实现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同时,要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做好建会入会工作,使工会真正成为他们可以依靠的组织。

  杨冬梅: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兴起,企业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生产经营方式及用工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广大职工群众对维护自身权益、实现全面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要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聚焦工会工作重点难点和短板弱项,在智慧工会建设、八大群体入会、农民工问题、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会改革创新、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等方面,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切实强化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的使命担当,顺应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切实提升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工网-工人日报记者 张菁 采写)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