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人才生态体系的竞争力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构筑人才生态体系的竞争力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2021-04-26 10:27

  原标题:构筑人才生态体系的竞争力

  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如何抵御大城市的人才虹吸效应,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实现人才突围,是县级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近年来,浙江余姚市创新工作思路,着力培育人才与产业、人才与城市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实现创新人才高度集聚、创新资本充分涌流、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目前,全市人才总量逾26.4万,高层次人才突破6000人,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2.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50%。余姚人才生态体系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有强磁场、硬作用,这里虽然是小城市,但有人才发挥作用的舞台、干事创业的氛围和系统贴心的支持,这为中小城市集聚用好人才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静待花开”保持战略定力。把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以坚定的领导力布局优势领域、前沿领域,谋划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形态,吸引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以新锐力量开辟新领域,奠定“换道超车”基础。全力推进“人才+”行动,伸长手臂抢人才、全面出击争人才、紧贴产业招人才,不放弃任何一次接触人才、服务人才的机会。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保持“静待花开”的耐心,对认准的人、认准的事,保持战略定力,一茬接着一茬干。2005年姚力军博士回国创办江丰电子,创办之初没有立即产生效益利润,引发外界不少质疑。余姚顶着GDP考核压力,以最大耐心持续给予信任和支持。2017年江丰电子成功上市,目前拥有专利逾400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1项。

  精准灵活供给政策支持。人才支持政策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有没有抓住关节点。余姚发挥中间层级少、直接面对人才的优势,根据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变化,快速调整政策,靶向精准供给。2012年推出扶持资金、种子资金、贷款利率贴息“3个500万”政策;2017年出台“人才新政25条”,升级为“4个500万”,让人才创新创业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及时、精准的支持资助。整合全市所有资源,攒成一个拳头,从人才最关心的事情抓起,从人才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直接发现需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服务。该办的事坚决办,能办的事马上办,难办的事想办法办,以高效优质的政策协同赢得优秀人才。人才项目人选能报尽报、条件能宽尽宽、手续能简尽简,尽可能采纳市场化、社会化评价结果;对人才多指导、少指责,多帮忙、少设卡,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处理好程序与效率的关系。

  精致服务增强人才黏性。“跑过三关六码头,来到余姚不想走。”余姚硬件配套比不上大城市,着重在软环境上做文章、在服务精致上下功夫。树立着眼人才、为了人才的理念,建立“三凡是”“三定期”“三必访”“三必帮”服务机制,凡是有意来姚的重要人才,主要领导主动对接,凡是到姚考察的重要人才,主要领导全程陪同,凡是在姚工作的重要人才都由市领导结对服务,重要节日必访、重病必访、取得重大成就必访,双创破难必帮、合理需求必帮、权益受损必帮。抓住事关人才创新创业成功的融资“大事”,抓住安居、就学等人才工作生活关切的“小事”,抓准人才需求点、政策着力点,抓住“最多跑一次”“一窗受理”“一站通办”等关键环节,缩短人才项目、投资项目审批时间,人才项目审批周期平均缩短50%以上、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缩减为41天。建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服务联盟和助创员体系,提供“一对一”“多对一”全方位服务。

  激发引才机制涟漪效应。坚持以才引才、以产引才、以会引才,聘请专家担任“引才大使”,充分发挥人才影响力和号召力。依托海归创业形成新兴产业,催生抱团发展、相互参股、互相成就、共担风险的创新企业,花大力气吸引创新人才、项目,砸重金搞新技术、建新载体、抢新增长点,加强与海外人才创新企业“联姻”“通婚”,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人才紧缺指数和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靶向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的高层次人才项目,不断强化产业对人才的吸附效应。举办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全球智能制造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吸引两院院士、专家学者、业界精英,把参加峰会作为工作的“必选项”,搭建“以会引才”平台,获得最新思想、前沿技术,近距离接触业界顶尖人才,吸引优秀人才项目落地余姚。

  打造近悦远来的优良环境。作为“东南最名邑”“文献名邦”,余姚诞生了河姆渡文明,走出了王阳明、黄宗羲等著名人物,拥有浙东革命根据地。余姚充分发挥独特人文、生态优势,集聚人气、汇聚人才、凝聚人心。注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对人才的爱国奉献价值引领,围绕干事创业,支持干事创业,引导干事创业,在政治上充分信任人才、思想上主动引导人才,放大政治引领的“乘数效应”,实现“增人数”与“得人心”的有机统一。深挖王阳明知行合一、实践躬行的文化传统,推崇“靠着辛劳付出、辛勤汗水闯出来”的创业精神,激励更多以创业为志向的人才。鼓励非禁即入、无中生有、敢想敢闯、敢试敢创、敢冒风险、敢于作为的创新精神,积极推动小中见大、不拒嫌小、小题大做的扎实作风,探索开放包容、相互帮衬的创富模式,推动人才抱团发展、共同创业。扎实推进全域美丽城市建设,狠抓“法治余姚”“平安余姚”建设,深化实施人才服务住房、家庭、健康“3H”工程,在医疗保健、子女就学、配偶安置等方面提供最大便利。

  (吴江、汪怿,作者分别系西南交大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