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史中学习人才管理智慧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从党史中学习人才管理智慧

来源:光明网
2021-04-26 11:19

  原标题:从党史中学习人才管理智慧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人才管理经验,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人才既是国家之间和政党之间竞争的核心资源,也是企业竞争的关键要素。现代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主动,获得长远发展,必须有优秀的人才队伍。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党史中学习人才管理经验,对于提升企业人才管理水平具有重要启示借鉴意义。

  一、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制定正确的干部路线、明确干部选拔标准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前提。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他指出:“在这个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 中国共产党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明确的“贤”的内涵,即“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 1940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在《关于干部工作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反对只顾才而不顾德,也反对只顾德不顾才。才和德应该是统一的。”我们党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干部,将大批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选拔到领导岗位上,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对于现代企业人才管理同样具有重要启示。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这些人才本身的差异性决定了对人才进行选拔时应采用不同的标准,但无论选拔哪类人才,都必须坚持选贤才,选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做到慧眼识人,全面考察人才,把人才品质的好坏和能力的高低作为人才选拔和考核的标准,用人唯贤不唯亲。这样才能及时将品德优秀、能力出众的人才吸纳到企业中来,树立重视人才、求贤若渴的企业形象,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坚持用人所长,反对求全责备

  在人才管理中,正确选人是前提,科学用人则是发挥人才作用的关键。1938年,毛泽东任命邓小平担任八路军主力部队第129师政委,与刘伯承搭档。刘伯承的领导风格是“举轻若重”,行事谨慎、周全;而邓小平的领导风格则是“举重若轻”,办事大刀阔斧、敢于冒险。毛泽东将这两人放在一起,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上海解放后,一些不法商人和投机资本相互勾结,利用“两白一黑”(棉花、大米、煤炭)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毛泽东派深谙经济规律和经济斗争策略的陈云到上海,协助陈毅同投机资本作斗争,取得了经济战线“淞沪大战”的胜利;周恩来长于外交和谈判,在新中国成立前,在西安事变、皖南事变、重庆谈判等重要场合,宣传了党的政策、树立了党的良好形象。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总理的同时,兼任第一任外交部长,以卓越的外交才能,为新中国的赢得了地位和尊严。在百年党史中,党在人才使用上坚持用人所长,充分发挥了人才优势,使大批人才能够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领域各展其能。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一个人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某一发展阶段才能处于优势,但对于另一领域、另一方面、另一发展阶段来说,则可能成为才能劣势。企业要发挥人才优势,必须用人所长。要全面细致观察人才,了解他们的特点特长,把最合适的人安排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因职择人,因事择人,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此外,许多人才往往个性鲜明,接受不了他们的缺点,就发现不了他们的优点;容忍不了他们的个性,就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才能。对待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只要大节、主流是好的,就要敢于大胆使用。要有容人的雅量,包容人才的失误和不足,为人才发挥聪明才智营造宽松环境。

  三、坚持大胆使用,反对论资排辈

  毛泽东在选人用人时反对论资排辈,大胆提拔年轻的杰出人才。毛泽东曾说:“赤壁之战程普40多岁,周瑜20多岁,程普虽是老将,不如周瑜能干。大敌当前,谁人挂帅?还是后起之秀周瑜挂了大都督的帅印……古时代可以破格用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破格提拔?”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唯贤是用,他曾任命十八九岁的“娃娃”当团长、师长,任命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当军团长;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说缺乏经验,只有使用他,才能使他积累经验。”“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并直言,论资排辈是一种习惯势力,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要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大力选拔培养年轻干部,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进入领导班子,有效改善了干部队伍结构,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大胆使用人才,必须坚决反对论资排辈。当前,在不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都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能力出众但是资历浅的“新人”在职务晋升和推优评优等方面,往往排在能力一般但资历深的“老人”后面。这种做法,无形中为年轻人才的成长设置台阶和壁垒,不利于优秀人才的成长。企业在用人时,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对有前途的优秀人才,要敢越“资历”、敢跨“台阶”、敢破“常规”、敢担“风险”,打破人才成长壁垒,不拘一格大胆提拔使用,这样才能把人才留住、用好。

  四、坚持五湖四海,反对圈内选人

  中国共产党不仅善于培养使用党内人才,还非常善于团结凝聚党外各类人才。在人才选拔时坚持五湖四海、敞开大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将各民主党派的主要领袖和社会贤达、知名人士差不多都安排进政务院及其下属机构,并按照他们的专长和国家建设需要委以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地坚持党的干部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同时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招国际上的人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正是因为我们党善于吸纳、团结和使用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人才和干部,联合具有不同社会地位和观点的各界人士,才能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在党的周围,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优秀的人才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流动已成为常态。对企业来说,要树立开放的人才观,既要选拔任用身边的优秀人才,防止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外来和尚好念经”的现象,也要拓宽选才视野,坚持“五湖四海”,敞开大门,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实践证明,越是以开放的姿态、开阔的胸襟吸引人才,创新智慧就越是能如清泉出涧、奔流不息,企业发展的势能也就越积越大。

  五、坚持尊重规律,反对拔苗助长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风雨历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人才工作,不仅善于考察识别和选拔任用人才,而且十分善于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来培养人才。其一,尊重内外因共同作用规律,注重对人才的教育培养。人才成长既靠个人努力,更靠组织培养。为抓好党员干部教育,早在1924年,中国共产党就成立了两所最早的党校——安源党校、北京党校。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办了许多专门培养干部的学校,其中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培养了近20万名抗日骨干。其二,尊重实践成才规律,坚持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实践是是人才成长的根本途径。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干部和各类人才在战火和硝烟中锤炼本领;和平年代,党的干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增长才干。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多选一些在重大斗争中经过磨砺的干部,同时要让没有实践经历的干部到重大斗争中去经受锻炼,在克难攻坚中增长胆识和才干。其三,尊重因材施教规律,在培养干部时尊重人才的个体差异,坚持分类指导、按需培训、因材施教。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规律,年轻干部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今天的企业要保持其竞争优势,必须强化对人才的培养,提升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要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人才的成长进步搭建平台、创造机会。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多种形式的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各类人才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此外,对人才的培养既不能搞大水漫灌,也不能任其自然生长。要尊重人才的个体差异性,因人施策,精准培养。

  千秋基业,干部为要,人才为先。党在历史上积累的宝贵经验,深刻回答了选人用人育人等一系列人才工作重大问题,对于现代企业人才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启示指导意义。作为企业,要从百年党史中学习人才管理智慧,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张亚勇、陈元元,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政治学与统战理论教研部教授;讲师)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