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两弹一星”精神 涵养强国浩然正气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赓续“两弹一星”精神 涵养强国浩然正气

来源:青海日报
2021-04-27 11:28

  原标题:赓续“两弹一星”精神 涵养强国浩然正气

  历史的进步需要精神的滋养;民族的兴盛饱含精神的磨砺。“两弹一星”是新中国在国防尖端科技领域取得的最重要的科学技术成就,对当代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精神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两弹一星”事业的伟大实践孕育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立足新时代,进一步挖掘其时代价值,巩固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弹一星”精神蕴含了推动科技创新的宝贵经验

  回顾20世纪,在极端苦难的情况下,我国科技工作者克服重重阻碍,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研制出了“两弹一星”,创造了非凡的人间奇迹。“两弹一星”精神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推动科技创新的宝贵经验。

  具体而言,一是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党中央“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研成果”的指导意见下,研制初期我国科技人员积极向苏联学习,注重借助苏联的援助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和国防工业体系。在苏联修改、推迟、撤回对中国的技术援助时,研制人员凭借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加快了独立自主掌握核心技术的进程。正是这种自力更生提升创新能力的工作作风最终缔造了“两弹一星”事业,开创了我国独立自主掌握国防尖端技术的道路。二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两弹一星”工程实施前,虽然我国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但整体的工业水平和经济状况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经济、技术封锁以及武力威胁无疑更加剧了“两弹一星”研制的困难。科学是集体的事业。在研制过程中,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学技术人员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形成了一支向世界科技高峰勇敢前进的浩大队伍。在短时期内研制出“两弹一星”,彰显了大力协同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三是坚持人才为本,以爱国主义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两弹一星”之所以能够研制成功,根本的因素是人。科技工作者掌握着国家发展的核心技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爱国,用最负责任的态度去对待人民和国家的要求。在党中央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感召下,以邓稼先、郭永怀等为代表一大批以身许国的科学技术人员团结一心,无私奉献,历尽艰难困苦终于不负使命,为我国国防现代化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些重要经验对于今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可见,科技创新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重大而迫切的现实要求。在高科技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力决定性因素的今天,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的创新基因应是新时代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题中之义。

  二、“两弹一星”精神体现了坚持中国道路的理想信念

  从本质上看,“两弹一星”精神是一种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两弹一星”事业从无到有,中央决策层、各级领导干部、科研人员、后勤保障队伍坚持走中国道路的理想信念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理想信念是“两弹一星”事业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来源。

  理想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理论和事业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聂荣臻同志晚年回忆“两弹一星”研制工作时曾经提到了“两个相信”,一是相信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二是相信中国大多知识分子是爱国的。“两个相信”源于对中国道路的理想信念。为了建设更加强大的新中国,革命前辈们以生命赴使命,解决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在不为人知的险恶环境中,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党和人民事业舍生忘死,真正成为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正是在这种理想信念的指引和支撑下,革命先辈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铸就了后人永远为之自豪的丰功伟绩,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带动了科技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稳固的安全保障。“两弹一星”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不管面对的形势、任务和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理想信念是万万不能丢的。

  三、“两弹一星”精神塑造了汇聚中国力量的光辉典范

  “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周恩来同志曾经指出,精神的原子弹转化为物质的原子弹,物质的原子弹证明精神原子弹的威力。在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传承着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两弹一星”精神成功塑造了汇聚中国力量的光辉典范。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面临着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成果的紧迫问题。为了有效维护新中国的独立主权和国家利益,1955年初,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果断作出研制原子弹的重大决策。此后十余年间,党领导大批爱国知识分子以及广大科技人员、解放军战士、工人和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研究和探索工作,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最终研发成功了“两弹一星”,大幅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尖端科技水平之间的差距。实践证明,充分发动群众依靠集体的力量战胜困难是实现国家目标的有效途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两弹一星”精神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人渴望实现国家富强的精神风貌。

  “两弹一星”事业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在中国国防科研和建军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还是一个体现国威军威的国家力量问题。江泽民同志在论及“两弹一星”的历史贡献时曾言:“如果没有当年毛主席、周总理领导我们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搞出的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我们不会有今天这样安全的局面,恐怕早就挨打了。在这个世界上,最后还是要拼实力的。”正是在“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和支撑下,新中国打破了霸权主义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提升了国际地位,愈来愈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时至今日,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我们仍然要居安思危,不断从“两弹一星”奋斗史中汲取凝心聚力的有益启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四、“两弹一星”精神凝聚了实现中国梦想的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国人民在新中国建设初期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中国人。进入新时代,“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继续激励着各族人民心怀“国之大者”,意气风发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体悟、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有助于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知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成就兴国之才,实践报国之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历史的使命要在接力攀登中积极担当。“两弹一星”及其象征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为新时代我们奋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今日之中国正处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时期。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开启历史新征程,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起点。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姿彩,铭记历史,薪火相传,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无疑是对先辈们最好的纪念。

  (武传鹏、刘回归,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