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深入推进“五育”融合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在实践中深入推进“五育”融合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1-04-28 08:58

  原标题:在实践中深入推进“五育”融合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五育”并举、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

  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到智育独大的教育评价观根深蒂固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依然存在着表现为“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的五育失衡问题;“五育”常常被割裂开来,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甚至“互不往来”,造成了“育分不育人”的可怕后果。这种情况如不彻底改变,将会阻碍核心素养本位的教育改革,甚至延缓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

  在国家顶层设计中阐明“五育”融合的教育价值

  如果说“五育”并举是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应的教育实践,那么“五育”融合则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加速变化特征的新时代客观上要求教育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或创造性劳动者服务,而创造性来源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绝不是平均发展、全能发展或同质发展,而是建构性个性化发展。

  引导符合方向的“五育”融合实践

  “五育”融合既是新时代对于教育的新要求,也是符合育人规律的创新性实践。“五育”融合的实践途径是包含“五育”融合课程体系、“五育”融合课堂和“五育”融合评价体系在内的系统性建设。

  首先,全面建设“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在核心素养本位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建设“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在各类课程目标中设置具有该类课程特点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目标,让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以及综合实践课程成为学生发展“真善美”品质、实现“五育”融合的有效载体。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五育”会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与方式,例如,各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未来必备的创造性思考和创造性劳动;各类课程中的体育目标,不仅包含运动和竞技类内容,还可以是灵敏的反应、准确的表达、身体的协调等等。

  其次,积极构建“五育”融合课堂。根据“五育”融合课程目标,设计包含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情境、任务、活动以及评价等要素,推动学生在各类课堂互动中通过是非判断、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发展“真善美”品质,让“五育”在各类课堂中真实发生并体现整体性、累积性与建构性。

  第三,强化评价引导和规范功能。在核心素养本位的教学评价基础上研制与“五育”融合课程目标和课堂目标一致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引导“五育”融合实践的正确方向,规范师生“五育”融合实践的行为和习惯。

  从国家层面提高“五育”融合的政策保障水平

  首先,快速启动国家级“五育”融合实验。在全国推广前需要发动地方力量快速启动国家级“五育”融合实验区和实验校,培养“五育”融合的种子教师,为全面推进“五育”融合做好理论与实践上的准备。

  其次,启动“五育”融合师资国培计划。在已有研究和实验成果的基础上,采取边实验边培训的提速策略,中央财政划拨大规模专项资金启动“五育”融合师资国培计划,为“五育”融合的全面推进做好人才和队伍上的准备。

  第三,鼓励地方自主开展“五育”融合实验。通过激励和奖励政策鼓励地方自主开展“五育”融合实验,根据各地资源条件自主决定实验的范围和规模;鼓励地方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五育”融合课程资源、“五育”融合课堂以及“五育”融合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在“五育”融合理论与实践上有创造性贡献的地方政府、学校和团队给予政策支持与奖励。

  (李有毅,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联合学校总校长)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