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高校,在担当中推进“双一流”建设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特色高校,在担当中推进“双一流”建设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1-04-28 09:08

  原标题:特色高校,在担当中推进“双一流”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大量专门人才,党和国家进行了院校调整,一大批脱胎于综合大学的行业特色高校应运而生。近70年来,这些特色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成为我国高水平大学方阵的重要方面军。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重大战略决策对包括这些高校在内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行业特色高校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四为”方针,在推进“双一流”的实践中,在实现从行业特色高校向学科特色高校的历史性跨越中,积极主动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建设,奋发有为、担当作为。

  学科特色高校要在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彰显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大变局的复杂挑战,开放的门只会越来越大,教育应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更大作用,以更高质量的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域辽阔,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被称为21世纪的全球战略能源和矿产资源基地。但是受基础设施、人才、科技等力量的薄弱和制约,“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同面临资源短缺与产业开发、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挑战。教育领域应着力推进金色、蓝色、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共建“金色一带一路”,急需地质、土木工程、道路和桥梁等基础建设和工程技术的领军人才;共建“蓝色一带一路”,急需为沿线国家培养油气和矿产资源合作开发、资源环境领域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急需为相关国家培养环境科学、水科学、资源经济、生态保护、公共管理、人文交流等方面的拔尖创新人才。

  立足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应坚持教育先行,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学术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和特色,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加快为中资企业培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既要培养出一批知华友华、学有所成的国际化人才,同时还要培养一大批能够肩负“一带一路”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国际化人才。

  高校要坚持学术导向和国家目标,加强与“一带一路”建设中与国家目标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基础建设,努力使学校处于国际学术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阵地,积极为破解国家面临的科学技术创新瓶颈作出应有贡献。

  高校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更密切的国际教育与学术交流,促进沿线国家公民之间的互相认识、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和共同合作,更好传播中国声音、汇聚中国精神、宣传中国道路。疫情防控期间,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丝绸之路学院的23名留学生组成的“钢铁侠”志愿服务队不仅参与抗疫,而且积极在国内外社交平台和媒体上正面发声,传递正能量,为中国呐喊、为武汉加油,以亲历者角度讲述真实的中国战“疫”故事;组织翻译疫情防控手册,积极传播“中国经验”。

  学科特色高校要在服务生命共同体建设中彰显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我是一名水科学工作者,对此深有感触,自然内部、人与自然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地推进,在建设宜居地球、美丽中国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全球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其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为此,我曾提交了提案,希望着眼于构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对生态文明教育领域的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行业生态文明教育国家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生态文明教育平台建设等作出工作部署。尤其是大力提升生态环境类人才创新能力,大力提升我国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和装备制造能力;加快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环境类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纳入大中小学课程,构建系统化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引导、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根据社会需要,增大复合型、创新型生态环境类高层次人才供给,并支持其相关学科、学位点建设。

  (王焰新,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