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化地位不可替代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精神文化地位不可替代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1-04-29 09:50

  原标题:精神文化地位不可替代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本身就内含对于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要求。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提出,我们“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精神文化的地位不可替代。现代化不仅要看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更要看一个社会在价值领域、思想领域、道德领域、文化领域的发展水平。

  没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就不可能有真正美好的生活,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特别是实现全面小康之后,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更高,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会越来越突出。只有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加强文化强国建设,生产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才能更好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精神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充实。

  以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带动人民身心健康素质的明显提高,提高整个社会文明程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六个“新”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一个“新”就是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基础指标。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新提高、达到新高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要求和重要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切实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促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体现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明内涵和文化根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在现代化新征程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团结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进一步展现出旺盛生命力,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更加需要坚定的信心、统一的意志,更加需要文化的引领、精神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在价值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准则和公民价值规范有机融合在了一起,既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又蕴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民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贯穿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使之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方方面面,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行久,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