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产业高质量服务“一带一路”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语言产业高质量服务“一带一路”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1-04-29 09:04

  原标题:语言产业高质量服务“一带一路”

  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的步伐持续加大,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断向纵深发展,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复苏之路、增长之路建设成效日益凸显,中国的“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复苏之路、增长之路,加强绿色发展合作,为推动世界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截至2021年4月,中国已经与140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国相交、民相通,首先要语相通。语言产业以语言为核心,包含语言培训、语言出版、语言翻译、语言技术、语言艺术、语言创意、语言康复、语言会展、语言测评等九大业态,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语言产业高质量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功能与定位

  实现语言互通。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与纽带。语言互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的前提,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基础。“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国家之间的合作,也使语言需求丰富多样。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包含汉语在内一共有54种。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复杂的多样性,语言翻译和语言技术可以突破语言障碍、实现语言互通、促进合作关系的建立,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大踏步前进。例如,讯飞翻译机语种已经覆盖“一带一路”沿线的55个国家与地区。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的形势下,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仍达到了9.37万亿元,其中,语言及语言产业的贡献不可忽视。

  创造语言红利。一方面,语言是重要的人力资本,从事翻译、导游、主持、网络主播、语言康复师等语言翻译、语言艺术、语言康复方面的工作都创造了语言红利。以导游为例,2017年年中国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人数达2741万人次,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入境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赴中国旅游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精通多种语言的导游为“一带一路”旅游业创造了语言红利。另一方面,语言是宝贵的经济资源,语言翻译产品、语言技术产品、语言康复产品、语言艺术产品、语言创意产品、语言出版作品等语言产品,也可以创造语言红利。例如,覆盖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掌阅科技阅读器国际版等。

  促进教育交流。语言学习是国际教育交流的敲门砖,语言培训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语言测评则可以评定人的语言能力水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我国留学的学生人数众多,我国也有很多学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在我国学习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占比达54.1%。同年,中国与俄罗斯双向留学交流人员规模突破10万人。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增多,沿线国家的政府、企业、机构等人员通过学习语言进而学习先进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以“中文联盟”课程云平台为例,截至2020年,云平台提供的慕课、微课已超过7000课时,其中中文学习、汉语水平考试等板块具有语言培训和语言测评功能。

  增强文化认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互通的深入发展,相关国家之间围绕语言会展、语言翻译、语言出版等语言产业业态的互动日益频繁,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认同提供了助力。例如,2017年开始举办的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现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博览会专设“一带一路,语言铺路”展区,促进语言文化交流互鉴。

  语言产业高质量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困难与挑战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交织,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为语言产业高质量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语言产业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人才资源基础薄弱。“一带一路”倡议对语言产业人才需求多种多样,因此,语言产业从业人员要成为“语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两种及以上的官方语言,还要具备语言产业所包含的九大业态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例如培训、出版、信息技术、会展、医疗等。当前,掌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两种及以上官方语言的人才已是供不应求,具备语言产业相关业态知识背景的人才则更是严重稀缺。

  语言产业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受到制约。中外人文交流涵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广电、媒体、旅游、妇女、青年、档案等多个领域,是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文化、历史、政治、民族、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很大的差异,且多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再加上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局不稳,战争频仍,对人文交流产生严重制约,进而影响到语言产业发展。

  语言产业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技术创新有待提升。语言技术的创新是引领语言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当前,机器翻译、语音识别、智能批改涵盖的语言种类有待拓展,以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部官方语言;语言的认知计算、语义情感的符号计算等语言智能基础理论及核心技术亟待突破,以更好服务于共建“一带一路”。

  语言产业高质量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与策略

  虽然语言产业服务“一带一路”面临着诸多困难与巨大挑战,但是语言产业服务“一带一路”基础坚实。高标准发展语言产业将会使语言产业高质量服务“一带一路”的空间更加广阔。

  语言人才培养为语言产业服务“一带一路”积蓄人才。中国高校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种类逐年递增,培养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中文的热情也不断高涨。北京外国语大学现已获批开设101种外国语言,其中包含50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天津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校开设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都达到20种以上。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已有俄罗斯、印度、印尼、泰国等1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为满足共建“一带一路”对语言产业人才的需求,应进一步深化语言产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掌握多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的人才开设自然语言处理、嗓音医学、会展等语言产业相关专业课程,并为掌握语言产业相关技能的人才进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培训,高质量培养“语言+专业”语言产业人才。

  语言文化机构为语言产业服务“一带一路”铺路搭桥。孔子学院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大批精通汉语、熟知中华文化的人才,也为语言产业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搭建了交流互鉴的平台。截至2019年4月,中国政府在1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

  语言技术发展为语言产业服务“一带一路”提质增效。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5G、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语言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语言技术发展要紧密结合前沿技术,立足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加强政府、高校、企业合作,促进语言学与脑科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激发原始创新动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深入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提高语言科技成果转化率,使语言科技成果转化为高质量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实际应用,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带来便利、作出贡献。

  (姜国权,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首都师范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