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党的信仰之路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百年大党的信仰之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1-05-01 07:50

  原标题:百年大党的信仰之路

  信仰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的显著标识与独特优势。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见证了信仰力量与物质力量在中国大地的共同生成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源于远大理想的召唤与初心使命的鼓舞,是百年来党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用最彻底的理论、最崇高的理想、最生动的为人民服务实践来凝聚信仰力量,书写了世界政党史上最具代表性意义的信仰建设篇章,形成了国家治理的独特动力机制。

  用彻底的理论播撒信仰的火种

  “知”是“信”之始,“知”是“信”之源。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彻底理解之上,是科学的信仰、真理的信仰、彻底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发展性熔铸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体系之中,推动中国共产党人形成对信仰的理性认识与科学理解。

  从认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为中国共产党人树立科学信仰打下了牢靠的认识根基。对理论的认识不彻底,信仰的根基就会不牢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信仰力量的鲜亮底色。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历史性贡献,深刻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人民的自由与解放、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具有根本性的理论指导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根本来源。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器与崇高信仰,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变世界就有了指南与纲领,就能够从信仰的精神高度与认识的科学维度把握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正确道路。

  从价值论上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正确信仰筑牢了内在的价值根基。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内核与价值主旨,是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价值根基,是信仰力量的价值源泉。一切为了人民,信仰才有价值高度;一切依靠人民,信仰才有价值依托。中国共产党紧扣为人民服务的价值主线,对人民的信仰贯彻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贯穿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全过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和使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信仰力量在初心、使命、奋斗目标等维度上有着多重价值表现。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深情,共产党人的信仰才有了最为坚实的寄托与最为根本的归宿。

  从实践论上看,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为中国共产党人将信仰转化为行动提供了思想指引。实践的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超越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显著特征,也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转化为现实行动的可能。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注重将信仰力量转变为现实力量,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共产党人始终将改造物质世界作为目的,以实践的观点看待党与世界、国家、社会、人民之间的关系,筑牢共产党员以实际行动践行信仰的意志与信念;用马克思主义培养共产党人形成独立自主搞革命、刀刃向内开展自我革命的实践品格,提升党员转化信仰力量的能力与水平;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共产党人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为党员信仰的现实转化提供道路与方向。正因如此,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够以坚定的信仰、崇高的信念投身于伟大实践,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从思想史上看,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为增强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力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新思想、新理论为信仰注入新动力。持续不断的理论创新贯穿百年党史全过程,确保了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也使得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力量在面对社会发展新课题、新挑战时具有极强的号召力与凝聚力。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历史进程中,丰富了信仰的时代内涵,提升了信仰的价值魅力,扩大了信仰的主体基础,不断凝聚起共产党人坚定而执着的信仰力量。进入新时代,不断发展着的理论推动中国共产党信仰力量的历史性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革命理想高于天”“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等一系列原创性论断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信仰的理论认识,进一步阐明政党、社会与个人信仰的一体化推动机制,为信仰发挥作用提供强大的理论推动力、思想凝聚力和精神感召力。

  用崇高的理想凝聚信仰的旗帜

  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力量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兼有多重身份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无私奉献中实现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凝聚起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旗帜。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提供长时段、长周期的引领与支撑。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与未来方向,是理想的社会形态、制度形式、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理想,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提供长周期的力量之源。凝聚在远大理想的旗帜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便不会迷失,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发展的道路探索就不会停滞,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方向的意志就不会动摇。在此基础上,信仰与未来实现了历史性的关联,个体、政党与国家的发展都有了共同的长远追求,社会将呈现出更富朝气、更有活力的精神面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提供现阶段、现时代的立足点。远大理想着眼未来,共同理想聚焦现在,二者分别从长周期与现阶段两个维度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信仰力量。共同理想,深层次反映出全体人民的共同心理,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鼓舞着全体人民的共同实践,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砥砺信仰找寻现实的方向。凝聚在共同理想的旗帜下,信仰才有努力的起点、奋斗的方向;坚持领航中国的思想理论,信仰才有理论的坐标、思想的航标;推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的一体化发展,信仰才有充沛的文化资源与文化滋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信仰才有坚实的依靠、根本的保障。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统一,汇聚成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合力,崇高的信仰凝聚起鲜亮的旗帜。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辩证统一,共同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昭示了特定人群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员在整合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过程中,深化了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同一性关系的认识,从而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胸怀共同理想,以服务党和人民作为个人价值实现的最终目的,以砥砺意志不断开辟新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力量凝聚起全体党员的共同信念,用统一坚定的信仰武器廓清思想迷雾,从而保障每一位党员切实做到为民着想、替党分忧,始终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党初心、坚守政党责任。

  从服务人民的实践把握信仰的主题

  凝聚信仰力量,就是要确立不同历史阶段内信仰的实践主题,从而为党员树立信仰、转化信仰力量找到实践切入点与突破点。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分别确立了“站起来”“富起来”与“强起来”的实践主题,从而为中国共产党信仰力量的现实转化提供了方向。

  “站起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实践主题。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以“站起来”为实践主题转化信仰力量的基本方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废除了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在华特权。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壮举,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信仰力量,谱写出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做出巨大牺牲的伟大信仰篇章。

  “富起来”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实践主题。人民富裕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础与底色。纵览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在积极推动建设与改革的生动实践中,为信仰力量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独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中国人民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实现“富起来”的伟大跨越奠定了物质基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努力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动中国赶上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不断实现共同富裕,在敢为人先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书写中国共产党信仰力量的时代篇章。

  “强起来”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实践主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强起来”的美好愿景蕴含其中,标明了中国共产党信仰力量的实践指向。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锻造一批又一批有信仰、有担当、有作为的干部队伍,服务于“强起来”的历史性任务;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既为“强起来”提供理论指南、行动指南,又为“强起来”注入信仰力量、信念坐标;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的“两步走”战略安排,领导制定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为“强起来”目标的实现做好了规划布局,用时间标注信仰,用战略托举信仰,用规划引领信仰,用布局指引信仰。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凝聚信仰力量的内在逻辑,蕴含于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服务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过程,彰显于中国共产党人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体党员思想行动的过程,落实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程。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必将以更具引领力的行动不断凝聚起新的更加强大的信仰力量,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

  (作者:项敬尧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宋环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