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精神的发生逻辑与时代特质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改革开放精神的发生逻辑与时代特质

来源:人民论坛网
2021-05-03 07:43

  原标题:改革开放精神的发生逻辑与时代特质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在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铸就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这一精神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崇高信仰为灵魂、以广大人民为主体、以伟大实践为源泉,通过引领、激励、规范、调节等作用赋予改革开放以鲜明的精神特质。这一精神特质形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改革开放精神的发生逻辑

  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共同理想信念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下,立足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通过对千百年来伟大民族精神的再现与重构而形成的一种精神品格。

  改革开放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熔铸。五千多年的璀璨文明熔铸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变革精神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引领、驱动、规范、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中国历来崇尚社会变革,从徙木立信到托古改制,无不体现着古代人的变革智慧。所谓盛世,不仅是变革的时代,更是开放的时代。从汉武帝时期连通西域、谱写万里丝路长歌到盛唐时期万国衣冠会长安,从元朝空前的民族交融到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的开放之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开放精神充分展现。四十多年前,在国家建设百业待兴的情况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推动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变革,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以农村经济为突破点的经济改革;涌现出以小岗村为代表的改革急先锋和以万里为代表的改革英雄人物等,为我国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同时,我国对外开放有序推进,开放领域、开放范围逐渐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逐渐形成。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通过对民族精神的时代熔铸,我国逐渐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

  改革开放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验凝炼。《共产党宣言》指出,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这里用“社会革命”即是为改革方式留下了理论空间。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为对外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提出引进国外投资等,为对外开放提供了实践经验。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对改革开放精神时代特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精神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精神升华。改革开放前,世界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期,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大国关系开始破冰,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交流对话逐渐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内破困局、外顺潮流,实施改革开放,开启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一方面,随着改革从个别领域发展到全部领域、从地方试点到全国各地展开,改革中的先进事迹和英雄人物不断涌现,将改革的伟大实践升华为以变革为主要特征的改革开放精神。另一方面,中国审时度势、严谨谋划,胸怀世界、放眼未来,有步骤、分领域、多层次地实行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熔铸了以开放为主要特征的改革开放精神。

  改革开放精神的时代特质

  改革开放精神具有不变的内核和基本内涵。它的鲜明时代特质包括:自我革命的决心意志;关注人类的宽广胸怀;信仰信念的灵魂支柱;放眼古今的宏大视野。

  一是自我革命的决心意志。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毛泽东同志说,“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阐释了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的辩证关系。伴随着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开启了相应的自我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统一的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通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提高应对困难、应对挑战的能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方面,新的条件、新的目标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党所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依然存在,党必须要以强大的决心意志进行自我革命,以自我革命与发展推进社会改革与发展。由此可知,自我革命的决心意志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改革开放精神的鲜明特质。

  二是关注人类的宽广胸怀。马克思主义在创立之初就包含着人类情怀,从共产主义者同盟到国际工人联合会,马克思一直追求全人类的解放。毛泽东同志曾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论述战争,认为“人类正义战争的旗帜是拯救人类的旗帜,中国正义战争的旗帜是拯救中国的旗帜”。在《矛盾论》和《实践论》中,他更是从全人类的层面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邓小平同志作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重要论述,也体现了人类情怀。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要建成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体现了为消灭剥削、摆脱贫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懈努力。可以说,关注人类的宽广胸怀已逐渐融入改革开放各个方面、各个时期,成为改革开放精神的时代特质。

  三是信仰信念的灵魂支柱。精神的实质是一种信仰,信仰是精神的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信仰不仅是力量之源,还是精神支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正是因为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我国才能够开启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信仰信念是改革开放精神的灵魂,是改革开放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柱。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我国的改革开放势必要面对更多困难、挑战、阻力和变数,这就需要信仰信念提供精神支柱以及不竭动力。

  四是放眼古今的宏大视野。时代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只有把改革开放置于人类数千年的漫长文明史中、置于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宏大视野中、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中、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加以分析判断,方能厘清当前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与趋势,廓清纷扰复杂的现实问题与困惑,探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前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仍需以放眼古今的宏大视野对改革开放的新目标、新特质、新要求作出科学判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虽然改革开放精神的时代内涵可能会发生部分转变,但改革开放精神的基本内核不会改变,必将持续激励、推动、支撑中国人民实现新的伟大胜利,书写人类发展的新篇章。

  (张文娟、冯颜利,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导)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