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培养“经世济民”人才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新文科背景下培养“经世济民”人才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1-05-05 07:33

  原标题:新文科背景下培养“经世济民”人才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并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变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和未来社会新需求,培养各行各业交叉融合创新人才的关键举措。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社会运行的根基和血脉,经济建设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经济学一流人才培养,应立足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理论和建设人才。

  促进一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中起着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在新时代,高等教育系统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对于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文科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与时俱进、特色发展与延伸融合的必然选择。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与知识成果往往引领着时代的重大变革。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文科建设应着眼于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新格局,解决时代变革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层面的重大问题,培育时代新人、提高国家软实力、促进文化大繁荣。

  新文科作为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时代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在理论创新层面应当以国家发展为研究起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同时,高校新文科建设旨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最终要落实到提高育人育才水平,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构建一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经济学一流人才要“经世济民”

  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关键点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革命,新文科在经济学领域的落实应当以经济学一流人才培养为标志。

  新文科经济学人才培养必须推进以爱国爱党为引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明确以人民为中心和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方向。作为“经世济民”的学科,为谁发展是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性和原则性问题,经济学一流人才必须坚定爱党爱人民的基本立场,扎根祖国大地、回应时代呼唤。无论是神舟飞天、蛟龙探海,还是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新时代一项又一项伟大成就的取得都证明了,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求经济发展和解决现实问题,是经济学教育的基本方向。

  新文科经济学人才培养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教育中的主导地位。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学一流人才培养首先要回答解决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面对国际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新形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要在全球经济社会新变局中成为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就要培养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栋梁之材和引领全球经贸治理的高素质国际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种经济学理论五花八门,但我们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能是别的什么经济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代化、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在指导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既是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根本指南,也是新文科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基本遵循,指引着新时代中国经济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新航向。

  科学与人文相融合是新文科人才最突出的优势,经济学一流人才培养也必须有科技赋能。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经济学与理工科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加强,要主动吸收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区块链、生物化学等新一轮科技革命成果。同时经济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板块,是以研究人的行为为起点的学科,人才培养必须加强人文底蕴的积淀,包括文学、历史、地理、哲学、艺术等,这在通常的经济学人才培养中容易被忽视,在新文科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却应该得以重视和强调。

  探求经济学一流人才培养路径

  面对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调整的新形势,新文科经济学一流人才培养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引领,吸收现代经济学理论前沿成果及新一轮产业革命技术,构建理论与实践、现实与历史、科学与人文多维融合的系统性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一流课程、一流教材、一流基地以及数字经济、经济与历史、实验与行为经济学等新文科主题实验室的建设,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经济学理论体系,培养扎根中国大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人才。

  一是立德树人,实现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高校育人必须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这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德”之体现。不仅要加强思政课建设,全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还要重视课程思政的作用,实现人才培养学理性与政治性的统一,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

  二是学术育人,实现经济学科与文理工科的交叉协同。在全球新科技与新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拥有跨学科思维的人更能够适应知识更迭不断加速的新形势,跨学科交叉协同与深度融合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新趋势。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要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基础性与应用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融合,形成厚基础与宽口径、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关注现实与面向未来相结合的经济学教学体系;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对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区块链等多学科技术的理解与运用;在培养机制上,通过本科生研究能力塑造、建立全员学术导师制、组建学生科研团队、实施拔尖创新计划等,培育专业基础扎实、学术功底深厚、具有持续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优秀经济学人才。

  三是实践育人,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无缝对接。经济学作为“经邦济世”之学问,所培养的人才能不能学以致用是重要的评判指标。要着力打造“顶天立地”的经济学理论构建与人才实践体系,培养能够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接地气的经济人才,通过与企业、地方政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从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的实践历程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培养青年学子实践能力,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做好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导,鼓励青年人勇敢深入基层、服务人民、奉献祖国,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美建设者。

  四是以文化人,实现专业教育与底蕴教育的深度融合。厚重的历史素养是新文科经济学人才的重要特征,在专业教育中要强化经济学说史和经济史的教学,促使学生加强对经济学说和理论所处历史、时代特征的理解,特别是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系统教育,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土壤中吸收营养。同时,结合文学、哲学、艺术、体育相关特色文化底蕴教育来加强美育,提高人文素养、提升文化自信。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意识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还要加强学生对世界历史和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能够在中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上自由行走的经济学英才,在全球经济治理新格局中发挥引领作用。

  (作者:李佩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