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创新助推农业现代化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金融服务创新助推农业现代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06-18 13:43

原标题:金融服务创新助推农业现代化

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构成和“三农”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小规模、家庭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农业一般是适度规模经营的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型农业,是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要素投入,尤其需要大量资金,离不开金融服务支持。

健全的金融体系、完备的金融服务、审慎的金融机制是决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现代农业无论是在金融服务需求程度、需求期限,还是在需求层次、需求质量上,都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多元性与交织性,贯穿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各环节、各阶段以及各主体。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金融服务创新助推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选择重点。

科技赋能创新

改进金融供给效率

从中国操作实践来看,虽然各类金融机构都采取了“下沉”战略,“三农”金融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获得感、便利性显著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部分金融需求。但受限于城乡分割、二元并存的制度影响,金融市场二元分割、矛盾对立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虽然传统金融机构在资金来源上存在绝对优势,但在资金运用上却存在着效率低以及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问题。更为甚者,有些商业银行迫于盈利压力,直接取消了农村地区的贷款业务。偏远地区、弱质性产业以及低收入人群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利益相关群体。针对效率低的现实,国际经验和实践探索均直指金融科技。

作为当前世界金融创新的最前沿,金融科技通过“赋能”,重塑了金融发展理论以及金融中介的组织模式,为提升资金运用效率提供一种全新方案。为此,新时期金融机构应加快数字化进程,聚焦新时期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痛点”“痒点”“堵点”问题,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创新数字金融产品、变革金融供给流程,进而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如,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有效识别并筛选农业现代化建设主体、精准匹配信贷资金需求主体以及构建金融服务的动态反馈机制,畅通金融服务供给环节和形成“新闭环”。还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共识机制与去中心化、可追溯性、分布式记账技术,强化农业现代化建设信贷资金审批、使用过程监管,构建新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当然,要达到这一目标,政府也应成为“有为政府”,通过建立农业现代化大数据信息平台、征信平台,助金融机构“一臂之力”。

产业引领创新

变革金融供给模式

农业现代化向高阶演进的主要标志是农业价值链、供应链的健全和农业产业链的成熟与稳健。因此,产业兴旺不仅仅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更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随着土地制度创新与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分布于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社会化服务主体不断涌现,并通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与农户共同构筑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已经形成相互联系、相互牵制、互惠共生的“利益共同体”。据此,金融创新也应从这些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出发,更多关注这些“利益共同体”,而不是单纯地将目标市场确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者农户。

围绕“利益共同体”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才是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立足点、落脚点和创新“底色”。在这样的条件下,金融创新应坚持促进产业发展、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大方向,以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为“授信主体”,深刻挖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生增信”机制,增加农业经营主体联保、订单质押、核心企业担保、保理、账户质押等“产业链型”金融产品供给与创新力度。通过“集体约束”和“共同利益”,探寻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新机制,不断夯实系统性金融服务供给的产业根基,全面变革金融供给模式。

绿色领航创新

提升金融供给质量

农业现代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不同制度背景、不同发展阶段具有异质性内涵。不过,从发展趋势来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是农业现代化直接价值体现,绿色化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质量评价标准,绿色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新业态。农业现代化的“绿色转型”,也蕴藏着绿色金融创新巨大商机。因此,新时期应强化绿色理念引领,在绿色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工具和绿色金融标准建设等方面重点谋划、精准发力,让绿色金融成为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助推器”。

其中,在绿色金融机构方面,可以设立专门聚焦农业面源污染、绿色生产、节能环保等板块的一级绿色金融机构或者研发部门。通过差异化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引导金融机构绿色化转型,奠定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机构保障。在绿色金融工具方面,加大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风险投资等绿色金融产品供给与创新,不断满足农业经营主体的新需求,提升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的匹配度和效率。在绿色金融标准化建设方面,坚持顶层设计和脚踏实地相结合的原则,从绿色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绿色农业项目绿色技术两个方面,形成国际认同、中国特色、统一规范、执行有效的绿色金融标准认证、考评和监管体系,保障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升绿色金融服务供给质量。

制度保障创新

共担金融供给风险

农业现代化建设所需资金量巨大,涉及农业环节多、主体多,风险多元。既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又涵盖政策风险、自然风险,单一类型的金融机构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很难完成如此大的复杂性、系统性工程。加之农业发展的特殊性以及金融机构风险传导的复杂性特质,金融服务农业现代化,也应厘清并处理好创新和监管之间的关系,把握好监管和创新、发展与稳定、竞争与合作的尺度,通过建立健全信用制度、风险共担制度,共担金融供给风险。

在信用制度创新方面,构建针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集信息采集、等级评定以及信用共享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信用制度体系。不断挖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农户在产业链上的内生信用关系,建立内生性增级机制,从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自身出发,解决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风险”问题。创新信用村、信用镇的评价机制,将新型农业主体发育情况作为重要权重指标纳入评价体系。

在风险共担制度创新方面,一是健全风险补偿制度。清晰界定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权责边界,政府只负责金融创新中的政策风险和自然风险,市场性风险由金融机构自行承担。二是不断完善再担保制度。通过组建“政策性再担保”机构,为引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企业”提供“再担保”,以分散、化解涉农金融机构、核心企业等担保主体的金融风险,不断增强农业产业的造血能力、市场适应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夯实保险制度。针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特性和农村市场发展现实,创新大额巨灾保险、气象指数保险,构建“保险+期货”“保险+期权”“订单农业+保险+期货”等联动机制,化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的自然风险。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农业再保险制度,通过签订“再保险合同”和“分保”的方式,将风险在大范围内分散。最终通过共担金融供给风险,促进农业现代化行稳致远,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姜松,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