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的行动路径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的行动路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06-18 13:44

原标题: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的行动路径

以“复合结构”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关键路径是对社区“管理圈”“服务圈”“生活圈”的有机整合。就参与主体而言,坚持党建引领,推动纵向权威管理向多元主体协同合作转变,以协商议事平台连接党组织、社会组织、社区自组织、社区居委会等多元主体,进而形成多元主体友好互动的横向合作网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加强城乡社区治理指明了行动方向。“新格局”意在适应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新需求结构;“构建”意在揭示社区治理新格局不会自发形成,需要坚守党建引领,实现政府、社会与民众之间的协同配合和主动作为;社区则为“基层社会”的实体单位。然而,当前我国地方自主性治理探索的社区实践在某些方面仍呈现碎片化的散装状态,因此,需要从价值内核上形成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的整体认知,更要对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行动路径进行统筹谋划。总体而言,从理念转型、能力提升、机制联动与体系支撑方面统筹建构社区治理新格局,是实现新时代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行动路径。

以“三治融合”形塑社区治理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效的社区治理效能是由先进的社区治理理念引领的。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形塑社区治理理念,作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要素、能力和机制体系的先导力量,其合理性至少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其一,社区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层阵地和“神经末梢”,为政府、社会与民众形塑“三治融合”治理理念,提供了培育基层民主、化解民间纠纷、凝聚社会共识、供给公共服务以及和谐生活秩序的社会场域。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微观单元,居民主体地位的凸显不仅需要国家福利层面为社区生活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还需要居民群体自主地在国家法规政策框架下积极参与、有效协商社区公共事务。

其二,“三治融合”的差异性与互补性,增强了形塑社区治理理念的效能空间。如果说“自治”表达了社区治理理念的自主行动,“法治”彰显了社区治理理念的硬性规则,“德治”则淬炼了社区治理理念的柔性规范。在社区居民时间碎片化、利益多元化、兴趣差异化的背景下,以社区自组织治理为依托,借助政府引导、群众参与、议事代表选举、议事规则训练等多重治理举措,建构政府、社会与民众等多元主体责任共担,但又有区别的社区治理责任体系,就成为培育居民法治意识、公共精神、理性发声和科学决策公共事务治理理念的集体意志。

以“复合结构”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产生了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社会以及计划经济时代的更为复杂的风险状态。这种复杂的结构性社会风险状态对传统的以基层政府为中心的治理机制提出了挑战,亟须构建一套责任共担的“复合结构”风险治理机制,以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社区作为防控一线,不仅需要依赖个体自觉,还需要基层政府、民间组织以及企业单位形成的“复合结构”来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以“复合结构”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关键路径是对社区“管理圈”“服务圈”“生活圈”的有机整合。就政府组织而言,基层政府需突破传统政府管理的单向度模式,以机构改革等途径消解横向部门之间的沟通阻碍与合作门槛。就参与主体而言,坚持党建引领,推动纵向权威管理向多元主体协同合作转变,以协商议事平台连接党组织、社会组织、社区自组织、社区居委会等多元主体,进而形成多元主体友好互动的横向合作网络。这种做法可以突破一些基层政府“怕出事”逻辑、市场“唯利润”逻辑、社区“强依附”逻辑,从而充分整合和强化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的责任感、信任度与多重资源的有效性,以此助推碎片化管理向整体性治理转变,实现社区治理能力的有效提升。

以“制度韧性”优化社区治理机制

“制度韧性”是增强多元主体相互信任、协同配合、有序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因素。诚如亨廷顿强调:“政治稳定依赖制度化和参与之间的比率。”以“制度韧性”优化社区治理机制聚焦于规范政府权力运行、完善社会组织培育和居民公共精神培育三大层面。

首先,推动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机制规约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加强多渠道的监督机制建设,推动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完善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保障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对负面清单之外的公共领域,应鼓励社会组织与市场力量积极参与,推动社区治理内生力量的培育。

其次,增强社会组织培育的机制韧性。社会组织是社区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社会组织培育机制,是拓展社区治理主体的重要路径。通过发挥基于市民趣缘、业缘、地缘等元素建构的社区自组织功能,及时高效处理邻里纠纷、社区矫正、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等公共事务,以提升居民生活的社区认同感与幸福感。

再次,完善社区居民公共精神与公共素养的培育机制。居民作为社区核心主体,公共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居民基于公共理性参与公共事务协商,并在社区协商议事等公共活动中不断锤炼自身的协商技能与决策能力。只有让居民形成“社区公共福祉最大化”的价值共识,才能优化高质量的社区治理机制。

以“一核多元”完善社区治理体系

所谓“一核多元”的社区治理体系,即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基层政府为主导,以社区居委会、居民、市场等为主体,集党建引领与民主协商为一体的多元主体行动共同体。

首先,要强化社区党组织全面领导。社区党建是维护基层社会公共秩序稳定的现实考量与战略选择。以“主体补位”与“社会建构”加强党与社区的深度联结,进而撬动社区内生力量发育,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进程。一方面,推动党建文化创新,提升社区公共生活文化底蕴与人文关怀;发挥党员的模范功能,实现党员自身价值与社区公共福祉的有机结合,深度集聚社区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发挥党建资源整合功能,推动社区内生性资源整合与外部性资源链接。党建可发挥自身的组织嵌入优势,推动社区内生性资源的有效整合;党建也可链接外部行政性资源、社会性资源,以提升社区公共资源禀赋,强化社区公共服务质量和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感。

其次,要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能力。“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离不开政府主导。新时代政府通过“放管服”改革,调整条块关系,明晰基层政府在社区治理的权责,推动街道、社区间有机联动,也助推政府治理效能的提升。“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更需要锤炼精干型社区居委会班子。打造一支功能合理、服务高效、结构完整、效能显著的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能够有效提升社区公共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拓宽社区居民参与也是“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的基本途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建设线上网络互动平台成为拓宽社区居民参与的新思路、新技术。譬如QQ群、微信群、社区论坛等形式,有助于为社区居民提供超越传统物理空间的共在性、共时性的公共互动治理空间,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动机由“利益驱动”转向“社会责任”,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体验”,不断优化社区治理质量,满足居民对建构社区治理新格局的价值诉求。

(陈进华、余栋,作者单位: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