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建设百年的基本历史经验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建设百年的基本历史经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07-14 08:53

  原标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建设百年的基本历史经验

  乡村建设既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也是其难点、重点和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建设的百年艰辛历程,总结提炼党领导乡村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基本经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历史智慧与现代启示,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具有借鉴意义。

  始终坚持党对乡村建设全面领导。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只有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才能取得中国乡村建设的全面成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乡村建设和革命动员结合起来,在农村建立起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照顾农民是小仁政,发展重工业、打美帝是大仁政”的重要论断,党领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发展集体经济,并通过统购统销制度、户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保障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从农村改革推动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新路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中国乡村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变迁史,是一部党领导乡村建设的奋斗史。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乡村建设被纳入国家现代化总体战略部署中,并通过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保障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乡村建设重点目标的实现。步入新发展阶段,乡村建设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更为艰巨的新任务,必须不断提高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党在乡村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汇聚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

  始终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和主体地位。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始终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注重以需求导向激发农民主体性,引导农民积极主动追求美好生活的实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改造乡村经济社会基础,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调动了农民作为主力军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倡导互助合作,得到了农民的大力支持,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包产到户、发展乡镇企业和市场取向的农村综合改革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意愿,农村生产力得到新的解放。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对农村土地实行“三权分置”改革,促进了农村资源要素合理配置,激活乡村建设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历史经验表明,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对推进乡村建设至关重要。“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群众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农民有了尊严,农业才有奔头;农民有了积极性,乡村才能振兴。

  始终坚持把解决好民生问题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使命。土地革命的胜利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稳住并发展了事关国本的农业这一基础产业。为保障农村群众的生命健康,在工业化战略实施十余年后,国家财力略有余力即对血吸虫病患者进行免费治疗。随着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财政支农范围迅速扩大,国家财政农林水支出由1978年的151亿元增至2020年的2.39万亿元,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不断完善,惠民利民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民生不仅需要思想上高度重视,而且需要充足的财力支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发展集体经济,大办农村教育和合作医疗,努力为农民提供保基本的农村社会福利体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党中央作出“两个趋向”重要论断,提出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新农村建设战略,农村民生保障跃上新台阶。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启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用发展的办法为民生的持续改善提供科学路径和持久动力。

  始终坚持准确把握国情农情。准确把握国情农情,是制定农业农村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集中体现。党的历史证明,关于“三农”问题正确认识的形成都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基础上的,而认识上的失误也主要是由于生搬硬套经典理论和脱离实际造成的。在大革命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国际代表对党的诸多不合中国国情的教条主义错误指导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有鉴于此,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并在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对农民问题和中国革命道路的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之后,党始终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历史新进程。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握国情农情,制定政策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把“自下而上”的改革创新与“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有机地结合起来,方能把握乡村建设的正确方向,明确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后来居上,要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必须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始终坚持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关于土地改革的主张,深得亿万农民的拥护。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行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为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及支持工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创新土地经营形式,实行“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积极回应农民对土地权利的新诉求,建立和完善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新型土地产权制度。

  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必须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一底线。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农村制度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最为独特的制度安排,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自信。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保证广大农民群众平等享有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制度基础。

  (郭金丰,作者系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教授)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