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的百年信仰融入思政课堂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把党的百年信仰融入思政课堂

来源:南方日报
2021-07-19 13:12

  原标题:把党的百年信仰融入思政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见证了信仰的力量在中国大地的生成与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青年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也是“四史”教育的主要对象之一。作为思政课教师,要用科学的理论播撒大学生信仰的火种,用远大理想坚定大学生始终跟党走的信念,用党的百年辉煌成就增强大学生建功立业的信心,把当代大学生塑造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用科学的理论播撒信仰的火种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熔铸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体系中,推动着中国共产党人形成对信仰的理性认识与科学发展。

  在思想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共产党人树立科学信仰打下了牢固的根基。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饱含着人类对自由与解放的价值诉求,对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具有根本性的理论指导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根本来源。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行动纲领和最终目标,从信仰的精神与高度来把握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正确道路,因而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

  在改革实践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共产党人将信仰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提供了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党和世界、人民、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开展自我革命、进行自我建设,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开展中国伟大的实践,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在初心宗旨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正确信仰筑牢了内在价值根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践行群众路线,厚植人民情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共产党人的信仰才有了最坚实的依托和最根本的归宿。

  用远大理想坚定始终跟党走的信念

  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停滞、不动摇,中国共产党人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信仰与未来实现了历史性的关联,个体、政党与国家的发展都有了共同的长远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提供了现阶段、现时代的立足点。共同理想凝结着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鼓舞着全体人民的共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现实方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信仰才有坚实的依靠与根本保障。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当代青年学生要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青年学生要深化对自身成长成才的认识,在实现个人理想时胸怀家国理想,以服务党和人民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最终目的,以勇于担当的精神,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用百年辉煌成就增强“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百年来,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立足于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党的百年辉煌成就提高青年学生自我成才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意义重大。

  思政课教师承载着传播真理、塑造时代新人的重任,一要做到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深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四史”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思政课教学中,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二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阵地的作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以科学的理论解释历史,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党史国史,增强“四个自信”。三要用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实思政课程资源。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在百年历史征程中,红船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为丰富思政课程资源提供了充沛的养分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程华,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