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重塑思政课教学生态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互联网思维重塑思政课教学生态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1-07-19 13:21

  原标题:互联网思维重塑思政课教学生态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互联网+思政”的理念深入人心,逐渐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重要理念。从实践层面来看,思政慕课、思政APP、思政小程序、翻转课堂等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创新形式竞相涌流、方兴未艾。然而,现阶段互联网思维的渗透主要局限在教学方法层面,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力量尚未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造成实质性影响。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当从供给侧着手,充分融入互联网思维,使其从思政课的教学方法领域深入到教学内容领域。为此,教育者应从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话语、教学呈现等方面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教学理念方面,要辩证地对待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策略。“00后”大学生群体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从少年时代起就深受碎片化传播策略的影响。在查找和接收海量信息的同时,他们的知识体系也深深地带有碎片化传播的烙印,对传统媒体时代形成的系统化传播策略怀有天然的排斥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不应该也不可以将碎片化传播策略视为洪水猛兽,而应该辩证地分析碎片化传播策略的优势和劣势,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扬长避短、顺势而为,将碎片化传播策略有条件地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当中,使之成为新时代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利器。与此同时,教育者也要注意到碎片化传播策略所固有的局限性,在使用这种策略的同时,必须有意识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系统性,将碎片化的互联网信息有机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之中,实现系统化传播与碎片化传播的辩证统一。

  教学资源方面,要科学运用网络社交媒体中涌现出的热点新闻资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处于风云变幻之中,各个领域的公共事件层出不穷,尤其是网络社交媒体崛起后,借由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助推的热点新闻资源极大地占据了大学生的注意力,成为影响当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实际成效的重要变量。对网络空间热点新闻资源的处理,要努力将建设性和批判性辩证统一起来,在正能量的主导下,批判性地吸纳热点新闻资源中的信息元素,将热点新闻资源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课教学资源。

  教学话语方面,要善于在事实讲述和理论阐释中引入网络流行话语。互联网思维的深度融入,使得大量网络流行话语渗透进高校思政课的课堂之中,成为教育者日常工作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网络流行话语和经典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间存在着无法回避的张力,能否处理好这种张力,关系到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成败。网络流行话语的引入,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构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因此,在严谨的理论教学之中引入网络社交媒体涌现出的流行话语要注意适度,让这些话语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话语产生共振,进而帮助教育者突破理论阐释的瓶颈,在思政课教学中起到“破冰”的作用。在“00后”大学生成为主要教学对象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流行话语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圈层而难登大雅之堂。相反,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网络流行话语在越来越多的教学场景中发挥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成为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载体。

  教学呈现方面,要在常规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网络空间中的内容呈现方式。对于教育者而言,“一支粉笔一堂课”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何将所要讲授的内容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已经演变为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问题。网络空间奉行“内容为王”的法则,在网络空间海量信息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焦点信息必然具有内容呈现方面的巨大优势,它对增强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事实上,网络空间的内容呈现方式既可以成为网络内容创作者“吸粉”“求关注”的工具,又可以成为高校思政课课堂提高抬头率、点头率的工具。教育者要善于学习和吸收网络空间信息传播的经验和技巧,在教学呈现中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多维特性,以多种方式综合刺激受教育者的感官,将高校思政课的效能最大化。

  (潘同人,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