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于不败之地的奥秘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于不败之地的奥秘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1-07-20 15:32

  原标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于不败之地的奥秘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特殊节点,回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过的历程,文化建设有目共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机勃勃、成效显著。

  在意识形态方面,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作用更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党全社会思想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加快完善,“打通最后一公里”,以“文化大院”为代表的“微粒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广泛开展;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进行开发、利用、弘扬,文艺创作不断繁荣,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以自觉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文化产业加速转型提档,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在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方面,正能量强劲,中国梦主旋律响亮,文化自信更加彰显,通过主流媒体、社交媒体、自媒体多种渠道、各个层面向国际讲述中国故事,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扩展和平加强。

  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关键的成功经验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党的领导是舵。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坚强领导,保证了文化建设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加以推进,文化发展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行,社会文化格局、面貌以主流的形态、积极的状态加以建构。另外,党的领导还是当社会文化出现问题、发生错误时,给予及时纠偏、治理的根本保障。

  先进思想是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建设和成果既是内容,也是内核与灵魂,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先进、得以永葆活力的不竭源泉和根本保证。在与时俱进中,立足中国发展实际,与中国人民的现实需要相呼应,同气相求中已形成广泛共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建设,使文化建设的内涵深厚、内容先进、前景光明。

  人民至上是基。人民是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站位所在。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民、实施为人民,归宿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的重要指示精神,以至“十四五”时期将人民至上概括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一方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国家发展成功经验的清醒认识与把握,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中国事业,人民始终是基、是本。因为为人民,所以得民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于不败之地的奥秘。

  守正创新是径。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循序渐进建设革命先进文化建设的同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更是成功经验:坚持不懈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继承延续性,使根强壮;以开阔的心胸兼容并蓄,从国外优秀文明成果中获得养分,有容乃大。习近平总书记说,“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坚守正确的革命文化立场,坚持为人民群众建设积极、正能量文化,善于从古往今来的人类文化优秀成果中汲取营养,并在实践创造中不断推进文化创造,这是经验,也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制胜法宝。

  (郭媛媛,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