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乡贤培育的协同机制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构建新乡贤培育的协同机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07-21 09:55

  原标题:构建新乡贤培育的协同机制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充分发挥新乡贤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作用,各地应立足乡村社会实际,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将新乡贤的培育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构建新乡贤培育的协同机制,凝聚多元主体力量,协同培育新乡贤;按需、按比例、按资源调整新乡贤队伍结构,协同优化新乡贤资源;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协同发展在场与不在场新乡贤。

  凝聚多元主体

  协同培育新乡贤

  村民、乡村自治组织与基层政府是协同培育新乡贤的主要力量。要凝聚新乡贤培育多元主体的力量,以村民为根基,以乡村自治组织为桥梁,以基层政府为主导,结合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技术、经济力量,更多、更快、更好地培育新乡贤。

  村民是新乡贤培育的主体之一,也是新乡贤最牢固的根基。一方面,村民要扮演好信息员角色,精准搜集新乡贤的成长故事、优势领域、行业发展等信息。另一方面,村民还需担当起讲解员角色,为“少小离家”的新乡贤讲述本村的村情、发展、变化等。另外,村民是本乡本土之人,自身应注重加强修养、提高素质,如通过政府搭建的文化服务、知识共享等各类学习平台以及社会网络资源,开展自我学习。

  乡村自治组织是培育新乡贤的感化、支持力量。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情感认同是关键。新乡贤的“根”在乡村,必然是希望家乡根壮、枝繁、叶茂。为鼓励新乡贤把希望变成现实、化期待为行动,乡村自治组织应充分发挥好桥梁作用,主动联系、沟通本地新乡贤,通过加强联系唤起和提升新乡贤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激发新乡贤参与家乡治理甚至“返场”指导,引领家乡发展。

  基层政府是新乡贤培育的激励力量,为新乡贤提供政策保障。首先,建立“新乡贤”荣誉表彰激励机制,从源头上刺激新乡贤人才源源不断向农村输入,保障新乡贤的数量。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当低级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会有更高层次的需要。新乡贤是乡村精英、社会成功人士,比普通人更容易产生公益服务的动机。大力开展“新乡贤”评优评选活动,授予“新乡贤”荣誉称号,通过颁发荣誉证书、积分、记功等方式能给予“新乡贤”精神上的最大激励。其次,根据地方特色,制定选贤标准,培育地方特色新乡贤,包括在场的道德楷模、有特殊才能的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发挥政府专业孵化器功能,在企业参与扶持、社会组织的协助下,有针对性地选拔符合要求的目标新乡贤,从而体现了新乡贤培育过程的协调作战、目标明确、定点联络、周期缩短。

  调整队伍结构

  促进新乡贤资源协同优化

  比例适当、结构合理的新乡贤团队,可以进一步优化新乡贤资源,促进新乡贤之间的共生与发展。

  目前,各地新乡贤数量较大,加上新乡贤的原始身份复杂,擅长的领域各不相同,由于新乡贤资源缺乏有效的分类,队伍结构不甚合理。其主要原因在于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到某一个具体村时缺乏系统、科学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

  乡村社会已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乡村村民对精神文化生活、休闲娱乐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产业兴旺发展将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新乡贤培育过程中,应根据乡村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对新乡贤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建立新乡贤资源库,按照不同增长极进行合理配置,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比例适当的金字塔式新乡贤队伍结构。

  搭建互动平台

  促进在场与不在场新乡贤协同发展

  “在场”与“不在场”新乡贤由于所处场域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相同。为充分发挥在场新乡贤的作用,弥补不在场新乡贤的局限,促进在场与不在场新乡贤协同发展,需在在场与不在场新乡贤之间搭建有效的互动平台,发布乡村、乡民等的需求信息,由在场与不在场新乡贤群策群力,谋求更好更优的方案。

  在场新乡贤数量少、范围窄,包括在场的本乡人和新时代背景下并非生于斯、长于斯却服务于斯的有道德、有情怀、有知识、有技术的他乡人,如以帮扶乡村发展为目的的驻村大学生村官、技术员等。他们身体力行、以身示范,充分发挥个体德、能等方面的辐射作用,凝聚人心,促进乡风文明;发挥政府与乡民的桥梁作用,宣传解释国家政策,助推政策落地,普及法律知识,促进乡村法治建设等。

  不在场新乡贤人数多、范围较广,囊括了所有身处外地但心系家乡发展并愿意为家乡发展牵线搭桥、贡献力量的本乡人,如外出求学留在城市工作的公务员、教师、工程师、企业家甚至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等。信息化社会,通信、交通便利,不在场新乡贤虽然无法时刻融入乡村,但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随时联系乡村、了解乡村所需,协助乡民解决乡村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与乡民的沟通和交流,传播社会正能量和先进的思想、理念、技术,实现文化助农;也可以通过捐资捐物,投资乡村基础建设,引入适合乡村发展的各类企业,助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搭建在场与不在场新乡贤互动平台,能将不在场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无限可能转变为现实。

  (王彩霞、王培培,作者单位:山东管理学院中华文化教育与发展研究所;山东管理学院会计学院)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