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思想旗帜 勇发时代先声 构筑理论高地 汲取党史智慧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高举思想旗帜 勇发时代先声 构筑理论高地 汲取党史智慧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1-07-23 10:04

  原标题:高举思想旗帜 勇发时代先声 构筑理论高地 汲取党史智慧

  编者按

  昨日,深圳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会举行,来自深圳市内外的八名专家学者为本次理论研讨会作了主旨演讲。以下是发言摘要。

深圳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活动成功举办。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少昆 摄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人文中心讲席教授李凤亮:

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明创新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党史博大精深。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仅载入了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册,更着力构建了中国特色现代新文明,从而引领和创造了一种新的文明模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清醒的文化自觉指导着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发展。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作为根本遵循,以开放的姿态拥抱真理,学习外来先进思想文化。二是始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厚根基,在继承与发扬中汲取养分和力量,并实现对外来先进文化思想的中国化改造。三是保持了与时俱进的前行意识,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标准自我要求内向加压。四是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在继承与发展中不断开辟文化发展新境界。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当下的文化自信,是以自觉发展为特征的自信,既带有传统价值观造就的文化底色,也带有现代社会发展造就的时代表色,既是信仰力量的确证,又是知行合一的选择。

  我们必须要强调的是,文明模式并不限于一种。文明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促进文明多样性是保障基本的人文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正在开拓和引领一种面向未来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吸引力的新的文明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在延展,也是中华文明贡献给世界的“崭新方案”。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文明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当“文明冲突”还是“文明交融”成为人类文明发展重大关切的当下,中国共产党倡导并引领了新普惠文明的发展,展现了促进世界文明发展的中国担当。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主任、教授周峰: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

  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在于过去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

  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场革命的胜利,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论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传统民族向现代民族、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国家向独立自主的现代国家的历史性转变,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脚步。

  马克思主义塑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明发展道路。百年大党之路,也是带领百年中国如何从旧文明体向新文明体进行转型升级的艰难而又深刻的变革道路。这条变革道路的成功,仍然是依赖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自我追寻。

  马克思主义引领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科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透视历史,一种理论影响一个民族的发展、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之间最为典型、最具代表性。在百年党史的峥嵘岁月中,马克思主义凭借中国共产党的活学活用,获得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最具思想威力的展现;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也从马克思主义那里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新生。

  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当然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让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深圳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谭刚: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与深圳演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既是一个重大论断,又是一个重要理论创新,首次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主题这一重要思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从深圳角度来分析,同样能够得到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与奋斗主题的清晰认识。从深圳历次党代会主题就可以看出,深圳市委遵照中央指示精神,不断深化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认识,同时还在具体内涵、功能要求以及时间节点上不断进行提炼和概括,不断拓展、丰富、深化着深圳在党团结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主题中的生动实践和精彩演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而深圳建市、建特区40多年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和世界奇迹,实现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五大历史性跨越,充分证明和系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

  对于在新征程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了若干基本要求,其中首次明确点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这也对深圳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深圳过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一面旗帜,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应进一步打好“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组合拳,率先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圳路径;不断提升和优化由“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金融科技+人才支撑”构成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应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支撑、高端智造引领、全球资源配置、规则标准对接”等重要功能,从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深圳支撑”;在深圳都市圈和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框架下,探索深圳保持制造业合理占比、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的实现途径和实现方式。

市委政策研究室(市委改革办)副主任孙华明:

用足用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关键一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深圳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用足用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关键一招,奋力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为全国改革开放作出更大贡献。

  去年,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一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审议通过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并亲自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宣布“支持深圳实施综合改革试点”。截至目前,《实施方案》和首批清单细化分解的122项改革任务中,60项取得实质性进展;首批清单40个事项中,8个已落地见效,14个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任务过半,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亮点纷呈的良好态势。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新阶段,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承担着方式方法全新探索的新任务。我们要一鼓作气,啃下综合改革的“硬骨头”。重点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推动首批清单落地见效下功夫。接下来,我们将健全综合改革试点滚动实施机制,加快推动首批清单涉及的法律法规调整工作,加大改革激励力度;二是要在超前谋划方面下功夫。加快第二批清单征集调研工作,以“三个一批”实现“开门搞改革”。聚焦国家战略,围绕“十四五”时期重大发展战略任务,以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提高开放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共享发展等重点领域为切入口,策划更多战略战役性改革;三是要在强化改革系统集成上下功夫,强化重大平台、重点领域、重大政策的改革集成;四是要在经验复制方面下功夫。我们要在中央改革办、国家发改委、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按照“实施一项、评估一项,落地一项、推广一项”的原则,研究改革经验复制推广路径,以“制度+案例”等形式,分阶段滚动式总结经验、平行分享、复制推广,把育出的“种子”在更大范围内播种扩散,提升改革成果受益面和深圳改革贡献度。

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徐建华:

深圳发展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根本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作出了解决全人类问题的中国贡献,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因此,理论工作者研究“四史”的关键,就是要融通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而在对中国道路的研究中,深圳社科界特别要加强对改革开放史的研究,研究深圳道路与中国道路的关系。

  去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40多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坚定地实践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创造了世界罕见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奇迹,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在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圳经济特区也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双重转型的缩影和代表性例证。站在“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研究深圳改革开放的历程和经验对于当下的中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因此,我们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是如何指导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而且也要研究深圳的发展经验如何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大量中观和微观的观察和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我们要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相结合,弄清楚深圳道路到底是怎么走出来的,这样才能丰富和充实对中国道路的探讨。

深圳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吴燕妮:

百年大党的全球治理“话语权”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初生的中国共产党在共产主义思想和苏联理论实践的引导下,就提出了一系列国际主义目标并努力实施。随着革命探索逐渐深入并取得成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高举意识形态旗帜逐渐走向推进友好合作,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追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面对逆全球化的环境,强调国际法治的崇高地位。整个过程体现了我们党在对待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大议题上,从国际主义到国际法治,其认知日益清晰。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圳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正在作为一个生动的样板,在微观领域积极努力,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因此,在加强法治传播力,引领构建全球治理话语权方面,我们一要宣传好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涵,二要阐释好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其国际传播力,这不仅是提升中国法治国际话语权的需要,也是对外更深刻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对外传播领域,应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尊重保障人权、追求人人平等的公平正义价值观等生动实践主动向外展示。尤其是在重大涉外案件中,以公平公正的判决和程序正义价值坚守,向世界展示中国法治的生机力量。三是要展示好中国共产党对于国际法治的尊重,四是要实践好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区的制度创新。深圳要用好法治创新这一小窗口,向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地方实践,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

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圳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姜安:

中国社会最大的正义和善,是实现国家独立、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应思考人类历史的发展走向与中国共产党事业的关系。总体而言,人类历史的基本走向是野蛮与文明之间的相互矛盾对立运动而产生的“合力效应”趋势,并且以文明力量占据上风为主要特征艰难前行。在近现代的野蛮和文明双向矛盾运动史中,中国历史首先面对的就是,要么在野蛮运动的奴役下,屈从独裁和专制、殖民和侵略、垄断和战争,要么在文明运动的追求中,实现独立和解放、民主和革命、自由和发展。针对这一历史性问题,以往各种社会运动,或者模式,或者主义等均告失败。而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在于,它是最积极、最坚决、最彻底地进行社会组织和政治动员,并推动国家和民族走向独立和解放、民主和革命、自由和发展的力量。

  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扮演了四个角色:作为觉醒者,率先进行文化觉醒、主义觉醒、政治觉醒和革命觉醒,从而引起中国社会的集体觉醒;作为殉道者,在生命和牺牲面前,以信仰的意志和贡献的精神,实现主义殉道、生命殉道、光荣殉道,从而成为中国革命光明的指引;作为革命者,它既是旧社会和旧制度的革命者,也是自我革命和自我完善的力量集团;作为领导者,它是打碎旧世界的革命型领导者,也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学习型和创新型领导者。这四种角色的担当,使得中国共产党历史性地成为率领中国追寻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走向的政治集团。

  在这里,需要注意一种思想动向:在评价近代以来某种运动是否属于文明式运动时,往往要么以是否符合工业化、现代化和全球化为准则,要么以是否符合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和俄国社会革命为准则的。我们不能否认上述认知逻辑和评价逻辑的某些合理性价值。但是,科学和理性的态度是,除了辩证认知上述逻辑之外,还需要同时考虑到两种情况,即上述运动的实现方式和最终结果是否符合人类文明的主轴——正义和善。100年来,中国社会最大的正义和善,是实现国家独立、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这是中国文明历史的发展主线和核心逻辑。

深圳市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少雷:

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五个“一以贯之”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关键在于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讲话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实践要求,特别是从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一以贯之的初心使命、精神力量、理念宗旨、胸怀境界、气质品格。

  一以贯之的初心使命:实现民族复兴。100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华民族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决心、恒心、信心,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壮丽的篇章、最恢宏的史诗。

  一以贯之的精神力量:信仰信念信心。正是在信仰信念信心的强大精神力量的凝聚、鼓舞、感召、激励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奋勇向前、克服困难、夺取胜利。

  一以贯之的理念宗旨:鲜明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100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结果。”“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些重要思想、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点,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情怀。

  一以贯之的胸怀境界:强烈历史担当。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怕流血、不畏牺牲,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毅然奋起、与时俱进,到新时代的勇立潮头、创造奇迹,无不饱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一以贯之的气质品格:伟大建党精神。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并作出深刻阐释。伟大建党精神,凝结着中国共产党昂扬奋发的初心使命,传承着中国共产党英勇奋斗的红色基因,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砥砺奋进的气质品格。(记者 韩文嘉、张锐)

责任编辑:王铉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