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中国师范教育从胜利走向胜利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中国师范教育从胜利走向胜利

来源:青海日报
2021-09-13 09:10

  原标题: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中国师范教育从胜利走向胜利

  学党史,悟思想,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关注教育,关注人民素质,关注教师培养,党的教育方针经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长期探索,充分彰显了党关于教育事业的初心与使命。师范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母机,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从探索走向成熟,不断进取,直至开启建设教育强国历史新征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文化教育思想的萌芽与新的教育制度框架的初步设计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韶山等地组织秘密农协,创办农民夜校。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民主革命的理论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讲述,让学生在明了中国国情、省情和地区情况的基础上,把理论知识与本地的农民运动实践结合起来,以期让农民担负起中国革命的重任。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法规、政策,提出了“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教育事业之权归苏维埃掌管”。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时设立了教育人民委员部,制订、颁布了《教育行政纲要》等 22 个重要文件,使教育工作有章可循。这一时期党的教育措施是: 注重红军教育、干部教育。但没有放弃基础教育乃至师范教育。建立识字班、夜学、列宁小学等。在创办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等教育机构的同时成立了列宁师范学校,这在我们党的师范教育历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之举。1929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决议案》中提出了著名的十点教授法:(1) 启发式(废止注入式);(2) 由近及远:(3) 由浅入深;(4) 说话通俗化(新名词要释俗);(5)说话要明白;(6) 说话要有趣味;(7) 以姿势助说话;(8) 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9)要提纲;(10) 干部班要用讨论式。”这是典型的师范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中鲜明阐述了中华民族新文化及新教育的构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是当时党的教育方针的内涵。在这一方针指引下,师范教育及其相关工作迅速展开,兴办的干部院校多达50余所。特别是边区小学的数量1945年达到1377所,学生数量增至34004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所作报告《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提出,“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所设计的文化和教育制度框架,进一步确定党的教育方针。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师范教育体系的完善

  新中国刚成立,中国积贫积弱、百废待兴,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很低。全国人口5.4亿人,文盲率高达80%,小学实际入学率不到20%,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只有11.7万人。1949年,新中国确认“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基本方针。1949年12月,新中国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政策。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立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我国师范教育由此得以较快发展。1952年,国家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师资队伍为重点进行了全国院系调整,出台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对全国各区域师范院校设置、人才培养层次等进行了明确规定。1953年,全国第一次高等师范教育会议召开,并颁发《关于改进和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指示》,强调高等师范教育是办好和发展中等教育的关键,这一文件成为这一时期指导和规范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政策。随着院系调整的完成,我国建立了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分别培养初等或幼儿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师资。

  1956年,党的八大宣告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1957年,我们党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转变成为社会主义教育方针。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教育方针的积极探索,国家师范教育按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积极探索发展之路。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教师教育迎来了恢复发展的春天。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确立与师范教育体系的改革调整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党的教育方针,推动教育改革开放迈上一个个新台阶。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新时期教育方针进行了初步定位。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要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对国家教育方针首次作出法律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3年邓小平同志极具远见地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以此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1980年6月,第四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将师范教育定位为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和造就教师人才的基地,提出我国师范教育的任务是“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稳步发展,进一步完善,建立一个健全的师范教育体系,使之成为培养各类中等、初等学校和幼儿园合格师资的巩固基地”,以“尽快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这次会议对恢复和强化改革开放初期师范教育职前培养功能,加大师范生培养力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带领大家不断完善党的教育方针。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以教育基本法形式确定的党的教育方针。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全新阐述。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国家首次以法律形式对教师的资格和任用、权利和义务、培养和培训等做了明确规定,《教师资格条例》《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配套文件陆续出台。1998年12月,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提高新师资的培养质量,实力较强的高等学校要在新师资培养以及教师培训中作出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大力提高师资培养质量。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师范教育体系自此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逐步实现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阶段在内的新型的完全高等教育化的新三级师范教育体系。2001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教师教育体系”,这是“教师教育”概念首次正式出现在国家教育政策文本中。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反映了国家师范教育政策的重大转向,意味着师范教育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强调职前培养转向关注终身发展,从重视师资的数量转向重视师资的培养质量。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乡村任教,国家先后制定了多项专门政策和项目,为乡村教师的补充开辟了新渠道,促进了教育公平。

  四、新时代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师培养体系,推动师范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上相继作出重要部署,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办学、加强教育系统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创造性地丰富了党的教育方针内涵,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党的教育方针范畴的最新成果。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特别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在培养目标上,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在服务面向上,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培养途径上,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是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出台的首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文件描绘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宏伟蓝图,提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同年,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深刻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其中对师范教育提出专门要求“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国家专门出台《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这是自我国师范教育开展以来在国家层面以“师范教育”为对象制定的一项最重要的政策。国家针对当前师范教育在生源质量、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师资等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明确今后5年教师教育振兴发展的“五项任务”和“十项行动”,是新时代加快发展教师教育、在全球教育格局中跻身前列的行动纲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中国师范教育进入新时代。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2年2月,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不同层次类型的师范院校开展教师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为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2013年8月)、《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2017年10月)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1月)相继出台,着眼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我国师范教育立足国情,放眼世界,通过建立资格、专业、课程等质量标准,构建特色鲜明的开放性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培养质量,推动教师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推动形成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对教师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教师教育战线尤其是师范院校,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作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将“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细化落实到教师培养全过程。党和政府对教师队伍建设有真金白银的巨大投入,为留住好老师有实际举措,培养好老师一直不懈努力。肩负历史赋予的重任,沐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广大教师倍感振奋、投身育人事业,托起民族复兴的希望。

  百年发展,百年坚持,中国师范教育伴随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发展成现在世界上规模最大师范教育体系,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提供了师资保障,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人力保障和学术研究支撑,对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提供原动力的关键性作用。

  (作者:冶成福,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李嘉宇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