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际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加强国际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南方日报
2021-09-13 11:19

  原标题:加强国际传播 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从传播的视角来看,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要着力解决好“传播什么”“对谁传播”“谁来传播”“怎样传播”这四个环环相扣的问题。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一是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范畴、概念,讲好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二是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指引下的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中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

  以上两个层面的对外传播内容是同向同行、相互支撑的,有助于营造一个既开放自信又谦逊谦和的中国形象,避免“中国威胁论”等论调的负面影响。

  实现传播对象的精准化

  如何实现跨文化分众传播,善讲面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方言”,用他乡之调弹中国之曲,让海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是对外传播面临的问题。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习近平主席的外交活动就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体现了对其他国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充分尊重,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兼容并包。例如,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他用瓦莲金娜母子重逢的故事阐述中哈两国人民凝结的深厚友谊;访问坦桑尼亚时,用中国夫妻非洲蜜月故事说明中非人民有天然的亲近感。这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既考虑了文化差异、国家特质和民族特性,又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中国的理念。

  打造传播主体的系统化

  全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不应该只是主流媒体的“独唱”,而应该是政府部门、主流媒体、机构媒体、平台媒体、自媒体等多元协同传播主体的“合唱”。为此,应强化顶层设计,巧妙地将各种媒介平台、多元媒介资源,协调整合到国家对外传播的大体系中,协同传播、形成合力,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

  除了发挥大众传播媒体平台的传播功能,还要大力开拓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跨文化传播,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与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要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

  全面掌握传播规律和提升传播效能

  一是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中国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二是扩大对外传播范围。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三是要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四是总结经验、立足当下、预判未来,增强对外传播的预见性,把握对外传播的主动权。向历史借智慧,把能够彰显民族特色的传统故事,用朴素的大众化的语言呈现出来;向现实取养分,深入讲好当代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宏大而坚韧的实践创新;向未来求共识,找到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共识所在,打造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携手发展、共同进步的纽带。

  (作者:罗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嘉宇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