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推进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粤港澳大湾区:推进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1-10-21 13:30

  原标题:粤港澳大湾区:推进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

  提要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新冠疫情影响深远,全球经济长期低迷乏力,发展失衡、增长动能不足的瓶颈突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在创新中寻找出路,花力气推进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加快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的必然选择。图为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运维工程师在机房内进行巡检及设备维护作业。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 摄

  今年10月14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周年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回顾了4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实现的历史性跨越,总结了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对新时代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赋予深圳新时代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东、深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面临的资源要素约束更紧,受到来自国际的技术、人才等领域竞争压力更大,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本出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新冠疫情影响深远,全球经济长期低迷乏力,发展失衡、增长动能不足的瓶颈突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在创新中寻找出路,花力气推进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加快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的必然选择。大科学装置又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压力和矛盾集中体现在科技创新领域竞争的不断加剧,我国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矛盾和挑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科技结构性供需失衡,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创新要素配置利用不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大科学装置等战略科技力量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

  建设大科学装置,要坚持四个面向,加快推进解决结构性供给失衡。大科学装置作为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学科类型丰富、投资巨大、社会影响效益强,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尖端基础支撑,也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孕育增长新动能的重要科技供给侧。据OECD统计,2018年我国全时研究人员数量为186.6万人年,是全球数量最多的国家,但在尖端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布局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以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同步辐射光源为例,全球自上世纪中叶起陆续布局建设了50余台,已发展至第四代,其运行成果已经产出了9项诺贝尔奖。在北京、合肥、上海的分别为第一至第三代光源,广大的华南地区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仍处空白,而邻国日本建成10余台。解决大湾区科技结构性供需失衡迫切需要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

  建设大科学装置,要大力支持形成多元投资建设格局,构建多层次国家创新体系。正如国家互联互通的公路网基础设施,由中央、省、市各级政府投资建成的国道、省道、县道等构成,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也需要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以及社会的积极性,大力支持形成多元投资建设格局。目前我国大科学装置主要为中央投资建设,包括国家发改委支持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系列,科技部支持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重大科研仪器等,地方和社会投资少且一般为配套支持。随着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开始积极探索主导投资建设大科学装置,如广州聚焦航空轮胎新材料产业化,需要在黄埔投资建设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深圳以高技术产业需求为导向,布局深圳产业光源和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综合粒子设施、与华为联合投资共建的鹏城云脑等,不仅吸引带动了一批社会投资,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供重要补充,而且可以更聚焦、更及时响应快速多变市场环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强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大科学装置,要坚持全球视野,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大科学装置涉及学科领域广、技术复杂、集成度高,是开展国际合作的良好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地处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的交汇点,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核心城市窗口效应显著,是国内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国际化工作和生活最为优越的区域。坚持全球视野、国际合作建设大科学装置,有利于更好汇聚粤港澳三地科技创新资源,促进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建成世界一流水平设施;有利于促进携手构建国际合作共赢关系,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提升我国影响力和软实力。

  (孙冬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总体专家组副组长、中山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教授、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院长;黄孚: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主管)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