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三个定位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围绕三个定位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来源:新华日报
2022-06-14 10:00

  原标题:围绕三个定位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国家文化公园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工程。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识。2022年1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经过近五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格局,中华民族最为醒目的文化标识,正日益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金色名片。

  长江是中华文明的中轴。从青藏高原的涓涓雪水,穿过灵秀的巴山蜀地,流经温润的江南水乡,汇入浩瀚的东海,全长6397千米,汇集数以千计的大小支流,编织起丰富灿烂的文化之网,绵延不绝地为中华文明输送营养。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历史性工程,要从文化、空间、功能三个维度加深认识理解,准确把握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定位。

  一是找准文化定位。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横贯东西的大动脉,在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承载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脉鲜活的文化宝藏。广泛的文化包容属性使长江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表达载体。中华文明的脉络主要沿着两条大川自然展开,北方的黄河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底色和基调,刻画出炎黄子孙孕育繁衍的历史印迹;南方的长江滋养了稻作文明,形成了巴蜀、荆楚、吴越等特色显著的文化区域,是中华文明和合共生、创新创造、开放包容、生生不息的活力源泉。而南北走向人工开凿的大运河则融通联结长江、黄河流域,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地理框架。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务实包容、率性自适;中游的荆楚文化崇武爱国、浪漫雄奇;下游的吴越文化刚柔并蓄、敢为人先。长江三角洲通江达海,赋予中下游文化空间更多的开放创新特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主题展示和文旅融合需要呼应不同地区的文化理解,以人民群众能够读懂的方式进行文化遗产挖掘、阐释和利用,在文化理解和认同中促进长江流域内外交流,以开放的态度吸纳更多文明的养分,不断创新完善和传承弘扬自身文化。

  二是构建空间定位。长江是我国版图上东西走向的文化中轴。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将形成一条中轴带动整体发展、三大板块合力支撑文化传承、八大文化区多点联动引领发展的空间格局。一条中轴凸显自西而东的文化形态变迁,充分发挥线性串联和综合展示功能,实现长江岸线与沿线文化、生态、景观等资源要素的点带结合、高效适配。依托长江上游、中游、下游三大板块,形成独具特色的八大文化区,自西而东依次分为滇文化区(云南)、黔文化区(贵州)、巴蜀文化区(四川、重庆)、荆楚文化区(湖北)、湖湘文化区(湖南)、赣文化区(江西)、江淮文化区(安徽、江苏)、吴越文化区(江苏、浙江、上海)。各文化区段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容,山水、水利、航运、农耕、建筑、工商、宗教、文学、饮食、节庆和红色文化等诸多文化属类融合共生,形成长江文化表达的特色空间。规划和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要注重区分主体功能区。依据各地长江文化资源富集程度、与核心文化价值的关联度、文化遗产发掘保护状态,明确差异化的建设保护重点,构筑空间联动、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保护利用形态。

  三是明确功能定位。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中华民族身份标识为核心,承载多重文化功能的公益性开放空间。以国家文化公园为载体和管理模式,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长江文物和文化资源,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功能,有利于更高水平地巩固和升华受众对中华民族文化和身份的认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深入阐释长江文化价值,发掘长江文化的真实印记,通过自然风物和文化遗产的展示,让人民群众深入感受长江文化的历史厚重,理解周边城乡与长江关系的发展脉络,充分认同和内化文化精神内涵。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还要突出公益性属性,处理好公共文化功能与地方文旅效益之间的关系。应在核心展示空间科学配置文物保护、历史文化研究、青少年教育、生态保育等类型的专业机构,鼓励推广应用高水平的保护传承利用研究成果,推动国家文化公园的多重文化价值功能相得益彰、协调发展。

  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文化自信,系统谋划思考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效激活流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努力打造中华民族文化中最醒目的标识,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这里,应重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开展长江岸线文化遗产调查和认定,建立长江文化遗产分级分类名录和档案,动态更新调整,形成长江文化遗产数据库。梳理长江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实做细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抢救性记录工作。保护修缮长江流域历史文化名镇(村、街区)。开展长江历史文化街区认定,实施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综合整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特色文化资源和珍贵传统文化风貌。二要重视长江岸线的自然生态修复。建立“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责”的保护体系,严格落实自然资源保护负面清单,完善环境资源执法体系,确保一江清水永流后世,百里廊道惠及全民。大力修复长江流域水体、湿地、山川、林木,治理好生态岸线、生产岸线、生活岸线,保护好长江生物多样性。规划可漫步、可骑游的绿道慢行网络,联通城市腹地道路与江滩闸口,形成“内畅外达”的高效复合交通走廊。三要推动长江文化引领城乡发展。统筹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城乡发展的关系。通过公园建设增强长江流域城市竞争力,以文化为动力引导城市发展。树立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典型,带动资源和基础设施向乡村倾斜,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城镇,推动文化支撑的长江沿线乡村振兴。四要大力弘扬长江文化时代价值。进一步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基因内核的当代表征,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党的百年精神谱系与长江文化的内在关联,推出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引导和鼓励长江文化主题文艺创作,实施长江文化精品创作工程,鼓励创作反映沿线居民生产、生活风貌的优秀文学、影视、美术作品,抒写新时代长江流域发展的重大成就和奋斗者的精神品格。

  (夏锦文,作者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江苏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