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思政课教学话语力的四个着力点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提升思政课教学话语力的四个着力点

来源:浙江日报
2022-06-14 10:17

  原标题:提升思政课教学话语力的四个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语言实践活动,话语力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全媒体时代形塑了多元多维度话语语境,打破了思政课原有的话语格局,传统的以教育者主导、单向灌输式的话语方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积极推进思政课话语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话语能力和话语效力,对推动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弥合学生对思政课认知“鸿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优化思政课教学话语的解释力。思政课教学担负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和职责。在全媒体全天候全时域的信息传播下,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很容易在价值认知上迷失,甚至动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意识形态话语是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基本底色和根本特性,但思政课教师如果只讲政治话语,忽略学术话语和生活话语,把价值导向的意识形态话语简单复制、照搬照抄到课堂,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不理解和不认同。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理直气壮地讲政治话语,坚持讲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时代语言,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找寻素材和题材,剖析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使深奥枯燥的政治理论通过讲故事、说案例的方式变得具体、形象、直观。坚持与时俱进,将时代话语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活,精准巧妙地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生活话语进行转化,讲好故事、讲清道理、讲明价值,充分发挥思政课传播真理、解疑释惑的作用。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优化话语表达方式,将规范化、书面化的理论话语转化为直白易懂、简短灵活、现场感强的家常话语、通俗话语,打破思政课居高临下的生硬说教,直击学生内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树立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引领力。思政课教学是通过话语叙事不断建构学生精神世界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较常用宏大叙事的话语形态,话语议题缺乏对生活实践的关照,容易脱离社会现实生活。一方面,思政课教学在话语议题设置上要紧扣国内外时事热点,宣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时,话语内容要贴近生活接地气,要将理论的宏大叙事与学生的具体经历相结合,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帮助、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另一方面,在话语空间上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走访企业、调研乡村、参观红色基地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加深对科学理论和主流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自觉内化为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

  增强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渗透力。话语具有互动交往的功能。如果缺少互动和对话,就无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师生间的共识难以达成。只有消除分歧、凝聚共识、形成共振,思政课才能真正具有强大的思想渗透力。全媒体时代,师生话语主体地位日益平等,传统的思政课教学采用“投喂式”和“说教灌输式”构建的单向话语机制,已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行为习惯和接受模式。思政课教学要入耳、入眼、入脑、入心,就要从教师独白式话语向师生对话式话语转变。一方面,可采用启发式、辩论式、案例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性辨析、畅所欲言,把更多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另一方面,要顺应“互联网+教育”发展趋势,积极打造慕课、微课,构建思政课教学平台和学习社区,为学生提供交流互动、展示自我的话语讲台,在网络教学空间实现师生全面对话,构建师生共同在场的交往场域。

  提升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感染力。全媒体时代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传递和话语表达通过语言、图像、视频、音频等多模态媒介完成。全媒体造就的以“软性感染”为特征的话语范式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高度契合。若思政课教学不能匹配大学生的感知模式,话语形态缺乏鲜活性、新颖性和具象化,会造成学生思想排斥、情感疏离和心理抵触。语言和媒介是实现思政课教学话语从“硬传播”转向“软感染”的重要元素。一方面,要把富有时代感和青春信息的网络话语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用“网言网语”助力思政课教学,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消弭师生的疏离感,增强思政课话语的亲和力。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学要顺应时代发展,依托新兴媒介技术,采取多样化的话语表达方式,用视频、音频、图片、动漫等各种具有情感意蕴和审美意蕴的话语符号代替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将深奥的学术话语转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创造时空一体的沉浸式新体验,增强话语表达的感染力。

  (梁丽,作者为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计量大学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