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来源:安徽日报
2022-06-14 13:35

  原标题: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注入了动力、指明了方向,并给予了厚望。文明史学者应该自觉承担艰巨的任务,用实际行动不断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中国文明史研究作品。

  自觉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文明史研究

  中国史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上正确发展道路,推动文明史研究要发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优势。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及其所必然决定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智慧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恩格斯还说过:“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类文明史发展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根本性作用,着重从人民大众的视角分析历史,而且具有鲜明的大历史关怀,是十分有用且有效的历史分析工具,在探索中国文明史的重大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助于探索中国文明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譬如,中国文明起源、发展、现代转型的根本动力是什么?中国文明史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的发展趋势有哪些?如何更合理地划分中国文明史的分期?怎样在中外文明比较视野下阐释中华文明的特质?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优秀的历史遗产?中华文明具有什么样的世界意义?这些问题涉及到叙述中国文明史的整体框架,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或者重新检视。

  强化中国历史学者的学术主体性意识

  中华文明是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与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印度文明等其他原生性文明相比,中华文明从未发生中断。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欧洲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等次生的文明相比,中华文明拥有着长期统一的历史传统。所以,把基于西方文明历史经验的西方史学运用到中国文明史研究中去,总会存在削足适履式的遗憾。中国学者应强化自身的学术主体性意识,从中国大地出发,深化历史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依据中国历史事实提出文明起源的新理论、新方案,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但是,在其他研究领域,一些中国历史学者在吸取西方史学积极成果的同时,不免受到西方史学强大话语的影响。比如,用“帝国”的概念书写中国王朝历史的做法,似乎变得习以为常。然而,中国历代王朝不是西方历史上的帝国,更不存在殖民主义。毫无疑问,“帝国”概念的滥用值得我们认真反思,解决之道还是基于中国文明的历史经验,并发挥文明史本身的学术潜力。

  着力总结和阐释中国文明的价值内涵

  文明价值观是规定一个文明特质的重要内容。研究中国文明史的一大使命是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是什么样的国家,要花大力气总结和阐释中国文明的价值内涵,尤其对核心价值观进行高度精炼地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背后蕴含的是一套文明价值观,包括仁爱、民本、和合、信义、包容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由西周统一的宗法社会到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分裂时期,以及战国末年由分裂走向中央集权的转型过程。诸子百家著书立说、言传身教,创造了中国思想史上的辉煌时代。众多思想家纷纷建构理想秩序,试图改变社会,他们赋予和改造了一系列的价值内涵。这其中,除了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以外,墨家“兼爱”“非攻”的平等和平思想,道家崇尚自然自由的思想,法家“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平等法治思想,在秦汉以后也经历了不断的实践、发展、演变和革新。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传统的价值观经过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洗礼,继续进行着创造性转化,已经深刻地融入到了中国现代文明。

  总之,中国文明的价值内涵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家庭的方方面面,是中国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源泉。不但如此,中国文明的价值内涵也具有普遍性,蕴含着全人类普遍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诉求,蕴含着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大意义。中国文明的当代实践,将使全人类普遍价值更加全面、更加完善。

  坚持区域文明史与中国文明史研究相结合

  中国文明史发展的另一个明显的基本趋势是各区域文明之间、边疆文明与中原文明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互动互嵌一体化的程度持续加深。区域文明既丰富了中国文明的内涵,又体现了中国文明的整体性和包容性。因此,讲好中国文明故事离不开讲好地域文明故事;深化地域文明史研究,有利于中国文明整体史研究的展开。

  安徽地域文明史从文明起源时期(比如距今5500年前的凌家滩文明)就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一环。到明清时期,安徽人民更是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地域文明成就。其中,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本,承载了大量历史文化信息。徽商勤勉、节俭、诚信的经济伦理以及理性化的经营方式,徽墨徽砚制作彰显的工匠精神,徽派园林艺术体现天人合一、山水性灵的审美价值等,使得徽州文化在各区域文明中独树一帜。桐城文化富于笃学、礼让、务实精神和家国情怀,也具有典型性。另外,桐城派文人发展的集大成的传统文论,是传统文学的瑰宝,也需要进一步挖掘。

  中国的发展道路拥有强大的文明基础,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中国文明史研究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文明史学者应加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勇于探索,不怕艰辛,不怕坐冷板凳,努力将中国文明史研究引向深入。

  (魏孝稷,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