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机构改革重塑:以人民为中心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国家机构改革重塑:以人民为中心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06-15 10:29

  原标题:国家机构改革重塑:以人民为中心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2022年六五环境日前夕,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1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首次出现“生态质量指数”全新评价指标,补齐了生态质量监测短板,与传统的水、气、土、声等监测指标一起,更加完整地描绘全国生态环境状况。

  “生态质量指数”不仅是美丽中国“体检”报告多了一个指标,更折射出2018年生态环境部亮相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完善、提升的鲜明轨迹。从之前的环境保护部到如今的生态环境部,机构名称的两字之变,意味着美丽中国画卷的铺陈不只是污染治理,更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进行全方位谋篇布局,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入全新阶段。

  2018年,我国开启改革开放后的第八次国家机构改革。国家机构减少了8个正部级机构和7个副部级机构,更趋精干高效。这一轮力度大、规模大的机构改革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自我革命、简政放权,打造服务型政府的价值理念。一些专家认为,本轮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是推动政府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尤其着眼于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2022年“六一”儿童节,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发布消息称,今后北京市新生儿的疾病免费筛查从3项增加到12项,筛查出的患儿能申请医疗救济,早发现早治疗。

  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成为我国卫生健康部门更加关注人口质量、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的缩影。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披露了一组数据,2021年,我国孕产妇、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已被世卫组织评定为“全球十个妇幼健康高绩效国家之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设立的妇幼健康司、老龄健康司、职业健康司贯穿着“健康中国”的清晰理念,这既是适应国家新的人口政策,也是满足百姓提高健康保障水平的新需求。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明确,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基本原则。

  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对一些新设机构的表述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如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意在“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新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意在“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

  近日,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工作全部结束,已实现两轮对各省区市的全覆盖。第二轮环保督察更名为生态环保督察,与国家机构改革中生态环保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职能一脉相承,变的是名字,不变的是对老百姓身边环境问题的关注。第二轮督察共受理转办群众举报28.7万件,已办结或阶段办结28.5万件。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评价说,这10年,我国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生态环境状况实现了历史性转折,雾霾天气和黑臭水体越来越少,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越来越多。

  服务型政府事事与民生息息相关

  给新生儿办理出生证、登记户口、办理医保和缴费、申领社保卡……这一系列事项通常需要家长跑若干个办事窗口,一遍遍递交相同的证明材料。在北京,从今年起,或将实现一次办结。

  这背后是一场各职能部门的大整合:由卫健部门联合公安、社保、医保、税务等部门,打破各部门数据孤岛,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市民只需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次提交,就可以让多个部门复用,减少了材料,压缩了办理时限,给老百姓提供了极大便利。

  新生儿相关事项打包办理,是北京市正在推进的改善营商环境5.0版的一个细节。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北京市围绕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推动部门业务协同,打造“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网通办”集成化服务,目前首批37个场景建设清单包括市民出生、医疗、入学、就业、救助、住房、退休等事项的办理,以及企业开办、信贷、不动产登记等,事事与民生息息相关。

  近年来,以“打造服务型政府”为牵引,从中央到地方致力于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在中国政府网“放管服改革”专栏中,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级政府简政放权政策“指南”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旨在为市场主体进一步松绑,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通过简政放权改革,我国营商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激发,新增市场主体数量井喷式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已突破1.5亿户,近10年新增1亿户。个体工商户数量突破1亿户。政府简政放权释放了经济新动能,亿万市场主体的磅礴力量推动我国经济总量突破百万亿元大关,国家财力和社会财富稳定增长,承载了7亿多人就业的基本盘,仅个体工商户就带动了近3亿人就业。

  2022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试点电子身份证”冲上当天热搜,加强数字化政府建设成为新期盼。2021年,公安部全面推行电子驾照的申领,截至当年年底,已有6300多万名群众享受在线申领,满足了群众信息化时代“掌上办事”新需求。

  我国将继续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数据共享,进一步压减各类证明事项,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便利企业跨区域经营,加快解决群众关切事项的异地办理问题。

  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

  2022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治理层面为规范入河入海排污口出台文件。

  长期以来,入河入海排污口管理呈现“九龙治水”的局面,岸上由环保部门管,水里由水利部门管,入海的则又由海洋管理部门管。大江大河究竟有多少个排污口几乎是一笔糊涂账,不少排污口也找不到负责主体。水污染治理亟待明确清晰的责任主体。

  2018年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整合原环境保护部的全部职责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海洋局、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等六个部门的相关职责。按照机构改革方案,将入河入海排污口的管理职责划转至生态环境部,为打通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一体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从2019年起,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下足力气摸排入河、入海排污口。用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的话来说,“是下了笨功夫的”,通过无人机航测、人工徒步排查、专家质控核查的工作方式,坚持“有口皆查、应查尽查”。

  近年来,我国基本摸清了长江、渤海等试点地区的排污口底数。其中,发现长江入河排污口60292个,渤海入海排污口18886个,相比此前各地及各有关部门掌握的数量分别增长了30倍和25倍。

  底数摸清为科学整治夯实了基础,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实施意见》围绕现存排污口“怎么治”、新设排污口“怎么审”、日常“怎么管”等问题对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

  生态环境部组建时,该部的一位负责人曾表示,这个新部门有助于实现“五个打通”:即打通地上与地下,打通岸上和水里,打通陆地和海洋,打通城市和农村,打通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十三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尤为突出,治理效率的提升功不可没。在有关专业人士看来,生态环境部这次“真刀真枪”的机构改革,解决了以往“环保不下水、不下海,海洋不登陆、水利不上岸”的痛点,打通了责任主体堵点,让水、气、土、海领域一系列的治理行动计划得以深入实施,让“查、测、溯、治”等关键环节的治理真正奏效。

  生态环境部职能转变的主动作为和责任担当,正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改革目标的真切体现。(记者 刘世昕)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