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助力乡村振兴中构建协同育人模式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在助力乡村振兴中构建协同育人模式

来源:陕西日报
2022-06-16 10:45

  原标题:在助力乡村振兴中构建协同育人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高校作为一支生力军,在发挥学科优势,持续改进脱贫地区群众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高校仍大有可为,应积极寻求助力乡村振兴与人才培养工作的连接点、共振区,将助力乡村振兴与人才培养有效结合起来,完善高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努力实现协同育人。

  助力乡村振兴是新征程中高校应肩负的使命和任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高校拥有系统的教育资源和整合优势,参与乡村振兴是扎根社会主义办大学的本质要求和高校实现服务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应当肩负起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高校发挥自身人才、科技、教育资源等鲜明优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整合定点帮扶中的育人元素,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助力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对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和实效性,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助力乡村振兴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构建健全的“三全育人”格局

  高校在助力乡村振兴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元素。高校师生参与乡村振兴,到农村一线亲眼看、亲手干、亲身悟,在田间地头与农民群众学在一起、干在一起,努力把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参与乡村规划设计、开展科技帮扶、助推产业发展等,不仅有助于强化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更可以强化学生“谋三农福祉 促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和价值追求,进而从严谨的科研工作以及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和实践帮扶活动中不断汲取知识、提升能力、锻造品格,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坚定为人民奋斗、赤诚奉献的崇高信念。

  当前,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亟须构建内容完备、运行科学、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通过挖掘助力乡村振兴育人元素,以鲜活的素材丰富育人手段,高校可以健全“三全育人”格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感召力,培育时代新人。同时,还可以协同校内外育人元素形成育人合力,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多方位、广视角、分过程协同育人,在大学生思想引领、实践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等方面充分着力,实现助力乡村振兴和育人工作“一盘棋”。

  “四个结合”构建协同育人模式

  助力乡村振兴,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可通过“四个结合”构建协同育人模式。

  一是将乡村振兴生动实践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突出思想引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大课堂的鲜活素材。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扎根脱贫一线、鞠躬尽瘁的黄诗燕等先进人物,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高校要组织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引导学生向乡村振兴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学习,引导学生培育乡土情怀、规划职业方向,激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一线建功立业。高校应特别注重讲好身边人的乡村振兴故事,邀请驻村书记等农村一线教职员工宣讲脱贫攻坚精神,增强学生为“三农”谋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励广大学生传承艰苦奋斗、爱国为民的精神,服务乡村振兴。

  二是将乡村振兴帮扶地贫困儿童扶智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相结合,突出实践育人。乡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2020年度《留守儿童蓝皮书》暨中国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报告显示,缺少父母陪伴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非常显著,主要表现为对成绩的满意度明显下降、学习动机大大减弱。且由于亲子分离时间长亲情缺失、社会支持网络较少,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高校在定点帮扶乡村振兴中,应特别注重贫困家庭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为他们送去爱与温暖;应积极开展乡村振兴专项实践活动,结合寒暑假学业辅导,发挥学科特色开展科普活动,传播知识。在此过程中,应强化高校大学生走进乡村、深入基层参与社会实践,强化其国情社情民情认知,涵养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

  三是将乡村振兴科技扶贫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相结合,突出科研育人。高校是各类人才的蓄水池、技术创新的原动力和教育资源的集散地。高校在助力乡村振兴中要充分发挥技术储备和成果转化优势,以科技创新解决制约和影响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帮扶相关农业产业发展,为定点帮扶地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在助力乡村振兴开展科技扶贫时,要鼓励师生团队深入基层着力解决对接帮扶地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实际问题;在科技扶贫项目立项时,应注重将在校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融入其中,给予学生充分机会参与项目考察、方案制定、项目落地等环节,引导学生加深专业认知提高专业自信,拓宽创新视野,提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是将乡村振兴文化帮扶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相结合,突出文化育人。高校承担着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高校在定点帮扶地传播新时代新思想、新理念,通过文化帮扶提升乡村振兴“精气神”和乡村文明程度,是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举。高校应不断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根据自身办学特色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开展乡村振兴领域的前瞻研究与文化创意,助推乡村发展的前沿探索;应充分挖掘学校发展历史中的红色资源,着力打造合唱、话剧、交响音乐会等校园文化精品项目,推动校园文化精品项目下乡入村,同时发挥资源优势邀请省内外高水平艺术团体送文艺下乡,实现高水平文化产品的共享;要让高校学生深度参与文化帮扶和文化精品项目实施,切身感受乡土中国的文化逻辑与当代价值,深刻感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推动乡土文化教育,培育传统文化认同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助力乡村振兴,高校大有可为。在有为的过程中,通过充分整合助力乡村振兴育人元素,推动乡村振兴生动实践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贫困儿童扶智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相结合、科技扶贫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相结合、文化帮扶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相结合,在大学生思想引领、实践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等方面挖掘新渠道、融入新内容,就能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育人格局,形成育人合力,从而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卓越乡村治理人才,造就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新人。

  (钱德年,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