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高高飘扬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高高飘扬

来源:福建日报
2022-06-21 13:33

  原标题: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高高飘扬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任务,指明了新方向。我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引领,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高高飘扬。

  新时代: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要求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不可逆转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世界发展重心显现出位移态势。新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新任务和新要求。立足新时代,我们要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从理论上阐释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从实践上探索富国之策、强国之道,从思想上破解发展问题,从文化上形成示范效应,即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

  新时代增强自信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助力。“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进步既依赖于经济发展,又助力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是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对世界感召力的因素,而且人类社会越到现代,文化与社会科学的作用越突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可见,系统完备的哲学社会科学成为被群众掌握的物质力量,就能够汇集起巨大力量,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新时代发展成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总结。理论是总结经验的,也是特定立场及其价值意向的知识性表达,理论的形成必然与重大的现实问题密切相连。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伟大变革,背后一定有科学理论的支撑和引领,这个理论一定是立足中国国情、解释中国实践、推动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些变革和实践证明,中国的经验只能用自己的理论去解释,中国的理论也需要靠中国的实践去成熟。

  新时代破解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献策。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最为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但行百里者半九十,船到中游浪更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绝不会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够实现的,有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新的理论来破解。这就要求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在新的发展中去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来破解伟大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

  新时代强国目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彰显。“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现代化强国既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科技先进、国防强大等硬实力,也表现在社会和谐、文化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强大的软实力。强起来的社会总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以及话语权的强大。

  新使命:马克思主义的新引领

  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理就在于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科学性和真理性是其最基本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中国,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当惊世界殊”的伟大成就,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也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承担新使命。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化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形成党的创新理论学术支撑体系”。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提供方向引领。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主题,并以此产生伟大的理论,而伟大的理论便在指引社会发展进步中领航这个时代。古希腊时期以城邦理论为核心,中世纪时期以封建神学为引领,近代以来,自由主义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内核。立足当今中国发展的实际,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新引领作用。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要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全领域和发展全过程”。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提供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紧密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已经作为底色和基调影响着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中国丰富的社会实践已经成为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丰富理论资源,这是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信心之源,更是我们向前迈进的宝贵基石。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提供学科领航。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宝。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是时代的呼声。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级学科,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2022年新一轮学科专业目录中一级学科113个,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引领是实现学科发展完善的根本保证。历史和现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领航哲学社会科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文科:马克思主义引领的新举措

  思想视野直接影响行动方向,而行动后果则肇始于原初的思想格局。历史表明,现在的社会科学学科形成是近代以来适应专业化的需求而产生的,而现实社会问题则是综合的,问题导向的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就应该是综合的。所以,我们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的新文科计划,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推进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的新文科建设,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至少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大发展。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来思考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我们有更加充分的理由坚定理论自信,有更大的信心做大做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建构马克思主义引领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首先要构建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从历史、实践、理论、制度等多方面深入阐述,从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视角展开研究,深入研究阐释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学习宣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建优建强中共党史党建一级学科,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党建等学科联动发展;要系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

  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新文科建设。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战略视角统合,以学科视角领航。马克思主义引领就是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构建基础逻辑,基本假定、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地说,多年来,我们的理论在概念、框架、方法、风格等方面深受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全领域和发展全过程”,在总结中国经验中提炼中国理论,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发展中国理论,在破解问题中构建中国理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学科交叉融合。学科间的良性互动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为一个复杂系统赖以运行的基本存在形式,而且学科产生以来,就是学科间的融合,不断推动学科的发展。《行动计划》明确“要以体系构建为主线,将党的创新理论引领贯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知识体系,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打造一流学科专业群,构建适应国家需求支撑知识创新的学科体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自然要与各学科展开交流,形成良性互动,面对相同和不同的问题,共同探讨,协同创新。从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视角展开研究,“全面落实‘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总体思路,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推动新发展阶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引领哲学社会科学范式变革。“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革命的时代已经来临,无论是从学科对于中国社会实践应当作出的贡献角度,还是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来看,都亟待进行一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的新文科范式革命,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本土化和竞争力。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审视各个学科存在的问题,推动新文科的范式革新,促进学科重组,要立足中国国情,总结中国经验,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韩喜平,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现任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吉林大学劳动关系研究院院长,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社科学部学位委员会主席)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