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 理论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思政教育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来源:湖南日报
2022-06-25 08:27

  原标题:思政教育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青年的所思所想所悟所行,刻画着一个时代的印记。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中,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始终有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情怀,始终有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信念,始终有着“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期待。但青年的精神、青年的力量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汇社会教育力量而铸就,系抓住当下、传承根脉、面向未来的实践而养成。

  培养塑造新时代的青年精神,必须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以习近平总书记所指明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想政治教育辩证法为根本遵循,整体上把握育人的“事”“时”“势”,不断提升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因事而化,在谋实事中引领青年

  思想政治教育决不是宣讲空洞的理论、呐喊廉价的口号、回应似是而非的问题。遵循青年成长成才规律,回应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也是思政课深入人心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是事无巨细的育人工作,“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才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良性开展的常态。

  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因事而化、引领青年,就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联系社会现实和化解学生困惑结合起来。坚持育人导向,根据当代中国青年的群体特性和现实需求,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分析具体事务,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问题导向,以青年群体的成长成才需要为中心,聚焦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重点领域、重点任务、重点环节等,引导他们在科学真理滋养信仰、辩证思维剖析现实之中用责任担当砥砺梦想。坚持责任导向,以责任入制、责任到岗、责任到人为前提,让每位育人主体在严格的责任框架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因时而进,在找准时机中走进青年

  思想政治教育要直达人心、引发共鸣,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任何一项出彩的思想政治教育行动,肯定把握了恰当的时机、契机。找准时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因时而进、走进青年,既要抓住关键时间节点,跟进青年群体的学习生活娱乐活动,也要把握时代环境背景,跟进他们的意识思想心灵变化。紧扣青年群体特征,及时在求学、择业、婚恋、社会融入等现实问题上提供指导,充分整合“三个课堂”教育资源,在青年群体的人生十字路口、关键决策节点上讲道理、摆事实、做好服务,起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直面数字生存环境,筑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及时创造、传播青年群体喜闻乐见、鲜活灵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育人者在网络互动中成长为宣传正能量、倡导新风尚的思政达人。倾听时代召唤之声,在准确把握“两个大局”的基础上,让理论教学结合学生兴趣,融入当下发生的热点问题,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以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年,以高尚的精神塑造青年,以优秀的作品鼓舞青年,使青年群体成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因势而新,在应大势中赢得青年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须顺势而为、借势而进、造势而起、乘势而上,解决“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自欺欺人”等思政课教学的弊病,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立人、树人、育人的新境界。

  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因势而新、赢得青年,主要是把握青年群体砥砺奋进之势、思政工作综合改革之势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势。把握青年群体砥砺奋进之势,讴歌这群“后浪”们在各自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挥洒青春汗水的姿态,引导他们将个人奋斗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鼓励他们勇担时代重任、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宝贵品格。把握思政工作综合改革之势,旗帜鲜明讲政治、理直气壮讲育人,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持续跟进“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依托最新理论成果、技术手段和模式方法来达成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势,心怀“国之大者”,在教育培养青年群体的过程中把握对国势、国运等重大问题的战略思考,在实践中印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真理。

  (李慧君 张卫良,作者均为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后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