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多一份定力,少一点跟风
杨国营
//www.workercn.cn2016-03-28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社会能否稳定和谐,人民能否安居乐业。因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多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明确并严格落实责任制,把确保公共安全工作成效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就是贯彻落实这些要求、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举措。

  《规定》的主要内容和价值就在于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领导责任具体化制度化,为各级党委和政府保一方平安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是明确了第一责任人。《规定》强调落实“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第一责任人。这一点,抓住了“关键少数”中的关键。人们通常说,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让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知道自己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要承担的责任,一定会促使他们像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二是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价考核内容。《规定》从明确目标管理责任制、签订综治责任书、年终总结和工作报告、开展专项督察、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规范表彰奖励办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把其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价考核内容,与其业绩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等挂钩。这一措施,抓住了责任制的牛鼻子,有着指挥棒的作用,如果得以落实,一定会促使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三是健全了责任督导和追究机制。《规定》明确通过下抓一级的办法实行督导和追究,这就保证责任督导和追究主体有足够的权威,能解决领导责任制实施难的问题,使责任督导和追究能够落实;《规定》明确了督导的内容、方法和责任追究的六种情形,特别是责任追究明确了通报、约谈、挂牌督办、一票否决等,力度较大,有震慑力。

  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过去也强调过,1993年还颁布过有关文件,但原则要求多,可操作的规定少,领导责任难以真正落实。这次颁布的《规定》,在汲取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责任主体、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等方面,大大加强和细化,可操作性明显增强。有理由相信,《规定》一定能促进领导责任制的落实。

  文昌胡同本是北京西城区一条寻常小巷,只因常与“天价学区房”联系在一起,近几年在北京乃至全国教育圈也有了点名气。前不久轰动一时的“每平方米46万”的“新天价”,据说就出自这里。

  有家长开始不淡定了,一边抱怨学区房屡出天价“太坑人”,一边积极打探房源,“只要在承受范围内,就准备出手”。这是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最近调查时发现的现象。然而,调查最大的发现,不是家长们被搅动的心理,而是所谓“每平方米46万”的“天价学区房”纯属子虚乌有。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当地住户、房产中介,采访最早发布信息的自媒体人,清晰还原了一条炮制“天价学区房”虚假新闻的链条。事实上,那套被线上线下无数人疯狂讨论的“11.4平方米,530万”的小平房,静静地躲在文昌胡同深处,依然属于在那里住了几十年的老住户——它根本没有被买卖。

  其实,买不买学区房,取决于家长的教育理念、经济实力和对教育政策的理解等。在大城市动辄数百万元的学区房,对绝大多数家庭而言都是一笔巨额开支,如果家长缺乏明确的教育规划,缺乏坚定的教育理念,在为孩子择校时,很难不被社会上变幻不定的风气、潮流左右,深陷其中。就像媒体最近报道的那位“一周让孩子上40小时课外班”的家长,却推说是7岁的儿子“自己要学”,即便果真如此,作为家长,对儿童成长规律的认知,对自身教育理念的坚守,又在哪里?之所以受到媒体关注,是因为这位家长写了篇很长的文章发在网上,讲述自己为了“拼娃”,不惜花巨资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的经历。最近,该文在家长群和微信朋友圈中刷屏,又一次冲击了一些家长本不稳固的心理防线。

  一听说学区房又出了“天价”,马上心神不定,准备换房;一听说别人家的孩子报了六七个课外班,马上慌里慌张,准备给自家孩子加码……学区房热、补习班热的背后,往往是因为一些家长缺少对教育价值和规律的认知,缺少坚持自身教育理念的那份“定力”。那篇“拼娃”的网络文章中也提到,很多家长之所以觉得培训班非报不可,并非孩子真有兴趣或天赋,或者家长有长远、系统的培养计划,而基于“别人家的孩子都在报班”诱发的群体性心理恐慌——他们被这种社会氛围和教育风气所裹挟,丧失了定力。

  一些家长在养育孩子问题上定力的缺失,在为孩子“选择”出生年份时就有所体现,比如前些年“金猪宝宝”“奥运宝宝”等扎堆生育现象。最近有媒体报道,教育部一位负责人称,统计显示,2003年出生的孩子竞争压力最小,预计他们参加高考时,录取率将超50%,这得益于2003年是近十几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的一个低谷。逆向思考一下,那些在生育高峰年份出生的孩子,岂不是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这难道不是对跟风生育现象的一种讽刺?

  缺少定力的,当然不只是部分家长。上周,一些大学生热衷校园网贷的现象,成为教育圈关注的热点。不少学生因为贪图网络贷款申请容易、来钱快,深陷其中,结果背上了沉重的还贷压力,河南一位大学生甚至因为身欠巨债而跳楼。试想,如果一些大学生拥有足够的定力,能克制不合理的消费欲望,就不至于为网贷所迷。教师也是如此,如果拥有足够的定力,执着于教育理想,坚守师德底线,就能有效规范自身言行,不会做出打骂、性侵学生等恶行,也不会为了一时利益而脱离教师队伍。再看看一些被各种排行榜、社会捐赠搞得患得患失的高校,难道不也是少了一份坚守大学核心价值、不为虚名所惑的定力?

  定力的缺失,缘于对外界的人、事缺乏透彻认知,缘于心中那份价值、信念的动摇。对于家长、教师来说,自身保持好定力,才能扮演好孩子、学生的引路者的角色;对于学生来说,定力的养成,是一门必修的心灵课程;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定力则是品格和声誉的基石。  (作者系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