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现后发赶超的秘诀在哪里-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幻灯片

中国实现后发赶超的秘诀在哪里

2019-08-27 10:19:34  来源:解放日报

——张道根研究员在2019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班)的演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很多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走向民族解放和独立。经过多年,这些国家经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真正走向发达经济的并不是很多。一个国家要赶超,要有经济的起飞,要有大规模、长时间的投资、建设与发展。而且,国家越大,需要发展的时间就越长。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年,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把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工业化战略放在突出位置,逐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但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依然不高,经济结构也不是完全合理。加之其他因素,我们没能抓住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变革,才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在世界经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搞建设,就要学习国际的先进经验,就要实行改革开放,就要改革党和国家管理体制,特别是经济管理体制,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由此,我们开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步入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的历史轨道。

  作为人口最多、贫困人口较多、经济底子薄弱的一个大国,中国获得了4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原因何在?这里,我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些观察和思考。

  经过40多年发展,培育出全球数量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中国有很多仁人志士希望救亡图存,挽救自己的国家。为此,他们作出了一系列尝试,但大部分都失败了。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个国家只有独立后,才能真正抓发展、搞建设。但是,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工业化举步维艰。我们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举全国之力建立起初步的工业体系,为后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真正大规模的持续发展建设,要到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以来,在1979年到2018年这40年间,中国经济保持了9.5%的年均增长速度,占全球GDP的份额从1.8%上升到16%。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跟美国的GDP总量差距在不断缩小。去年,中国的GDP总量突破90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国家,制造业的份额占全球的1/4;同时,中国还是全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近40年来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不低于经济增长率,培育出全球数量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同时,每年减少农村极端贫困人口1000多万,有7亿多人脱离绝对贫困状态。

  1978年,中国人均GDP仅为385元,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如印度。当时,印度的人均GDP水平是中国的3倍左右。到了2018年,中国人均GDP突破6万元,接近1万美元。这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一个后发赶超、跨越式发展的奇迹。

  当然,类似的经济增长奇迹并非只发生在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亚国家尤其是日本、韩国等也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比如,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有20年的时间保持了年均9%的经济增长速度,并由此一举跨入发达国家行列;韩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实现了9%的年均增长速度。

  但是,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没有这么幸运,不少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没能抓住和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通过大幅度降低制度和交易成本,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

  有人也许要问,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在改革开放后保持40年增长?一个国家的经济有这么快的增长,一定是有原因的。不仅是中国国内学者,很多国际学者也都在研究,并提出了不少说法。

  有专家认为,中国经济能够快速增长,是因为中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可以说拥有劳动力无限供给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因此,国际产业愿意转移到中国来,中国生产的商品也能够保证物美价廉,出口有很大优势。

  有人认为,中国人吃苦耐劳,很节俭,又比较注意投资、储蓄。只要有生意做就把钱投进去,比较适合经商办企业、开厂办实业。所以,中国经济可以持续发展。

  还有人提出,中国人口多,地大物博,市场需求大。经济学有个原理,生产决定消费,反过来说消费也决定生产。没有购买,哪有生产呢?发展需求强烈、空间广大、回旋余地与发展韧性足,使得中国有保持长期高速增长的潜力。

  还有一种说法,可能大家经常听到的,那就是中国有制度优势,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力地推动了“后发赶超”,等等。

  这些看法都有道理,但又不完全对。

  比如,作为发展中人口大国,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一直丰富,但为什么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欠发达的贫困大国?中国人能吃苦耐劳、很节俭、重储蓄,但为什么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人依然受穷?

  又如,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一个独特优势,但传统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也有这个优势,而且可能还更强,那为什么我们一度面临商品短缺、供不应求及经济发展波动大、效益不高等问题呢?

  可见,一个国家的人口、资源、环境、历史文化等有自己的特色、特长是必然的。但是,有特色、有特长并不必然决定一国经济能够长期快速发展,也不一定意味着就能迈上现代化台阶。决定一国发展的关键是经济制度、发展战略与政策。其中,制度、战略、政策能否持续激发人的创新、创造活力与动力至关重要。

  改革开放根本上是制度创新,通过大幅度降低制度成本、交易成本,不断扩大人的经济自由、拓宽创业渠道,从而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力与干劲。

  为什么改革开放前中国城乡劳动力更廉价,但我们没有看到遍地的“中国制造”?根本在于具体制度的竞争力不强,束缚了人的思想和行动,不能激励创新。

  坦率地讲,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有成功经验,也有重大挫折和深刻教训。特别是后期问题很大,主要原因在于经济体制、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选择不对路。当然,也脱不开当时国际、国内的大环境、大背景,脱离不了数千年历史传统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总之,一个国家的制度只有适合这个国家的发展,能够激励这个国家的人民努力奋斗,能够让每一个人的创造活力得到发挥,能够给更多的人改善和发展自我的机会,才能真正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

  推进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大力发展生产力

  进一步来看,改革开放的中国是如何进行经济建设的呢?实际上可概括为“四个路径”或者说“四种办法”,那就是紧紧抓住市场化、国际化、工业化、城市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一,坚持推进市场化。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做的第一件重要事情,就是推进市场化、逐步放开放活市场交易、放宽对多种产权的严格控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照抄照搬别国的制度办法,既不是“华盛顿共识”的西化和私有化,也没拷贝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型模式。我们立足国情、根据实际,着力解决不发展的问题、人民不满意的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比如,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也就是通常讲的包产到户,实际上是通过承包合约,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受触动的情况下,正式确立了农民对耕种土地的使用权、支配权和部分收益权。这就突破了以往那种公有制和私有制绝对对立的理论与教条。

  在此基础上,给人们经济自由,让市场配置资源要素,农民得以自主耕种土地、自由创办乡镇企业、自由到城市务工。这进一步突破了以往那种计划和市场绝对对立的僵化教条。

  第二,坚持推进国际化。

  新中国建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封锁围堵中国,中国只能自力更生,不得不建立自我相对封闭的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就是向全世界开放、向所有国家开放,用对外开放倒逼自身改革。我们先从毗邻港澳的沿海地区搞开放,搞“三来一补”加工贸易;然后,建立经济特区,实行沿海城市和沿海省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方位开放。

  40年来,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不仅解决了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资本短缺问题,而且学会了运用世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国际通行规则和惯例。

  第三,坚持推进工业化。

  工业化是现代经济的引擎。作为人口占世界1/5的大国,中国必须要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不可能像一些国家那样有几个支柱产业、优势行业就可以了。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统筹各种资源、资金、生产要素,优先发展重工业,但轻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家用电器等日用消费品工业化有所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为生产而生产转向为消费而生产,从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向优先发展消费品工业。轻纺工业等消费品工业是劳动密集型工业,既能吸纳大量闲置劳动力就业,又能替代进口解决了日用消费品短缺问题。

  同时,中国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协作体系。从工业体系完整度来看,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第四,坚持推进城市化。

  1978年,中国农村人口占比81.8%。到2018年,中国常住城市人口达到59.58%,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同时,中国有7.6亿农村人口摆脱了绝对贫困。当前,中国正在实行精准扶贫,目标是到2020年所有农村人口都脱离贫困。

  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一大批新兴城市和有影响力的城市群正由东南向西北、由沿海向内地拓展。2018年,中国超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近100个。在城市群的带动、辐射下,中小城市快速增长,人口在50万至100万的城市超过110个,大中小城市体系不断完善。

  对照国际最高标准,经济体制改革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如今,中国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未来还将面临不少挑战。

  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已是全球第二,但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之间还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比如上海和贵州,2018年上海的人均GDP是13.5万元,贵州的人均GDP是4.12万元。收入分配差距也不小,尤其体现在地区差距、人均收入差距上。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46。按照经济学原理,0.2以下视为收入绝对平均,0.2至0.3视为收入比较平均,0.3至0.4视为收入相对合理,0.4至0.5视为收入差距较大。可见,中国还处在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范畴之内。

  下一步,中国的发展还需坚持推动“四个化”,激发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习一切有益于发展的知识、技术、管理、制度。

  就市场化而言,客观上我们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还没有达到国际一流的市场化水平。也就是说,我们离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差距。对照这一目标,怎么样更好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怎么样让民营企业更好发展,怎么样让企业之间有更多良性竞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破解。

  同时,推进国际化也有更多开放的空间。比如关税,2017年中国的平均关税水平已降到9%以下。但与很多国家相比,特别是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一定差距。

  有差距也是好事,差距就是潜力。比如,我们的劳动生产率低就有很大上升的空间。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发展状况也不一样,这恰恰给了我们内部产业梯度转移的空间。

  就此而言,下一步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向现代化强国迈进,可以做的事还有很多。总的来看,一个更加开放、更加繁荣、更加包容、更加友好的中国,必将给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整理人:王珍 王琪莹)

  (张道根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长、首席专家。)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守正创新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迫切需要不断探索新时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守正创新上下功夫,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强起来,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 以市场和企业为主体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快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着力谋划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和顶层制度设计。各级党委政府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加快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和人才兴国发展战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布局和职业培训制度,探索健全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激励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全面落实企业产业工人职业培训的主体责任,不断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配置效率,这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实效的关键。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奋力开创基层工会建设新局面

    基层工会直接联系和服务职工,是工会全部工作的基础,是落实工会各项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基层工会建设、做好工会基层工作,明确提出了“三个着力”的要求,是我们加强基层工会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的领导 竭诚服务职工

    坚持党的领导是工会组织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服务大局是工会组织充分展示作为的重要途径,坚持维权服务是工会组织依法开展工作的基本职责,坚持改革创新是工会组织保持旺盛生机的不竭动力,努力推动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中提出了“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使西南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