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滚动-正文
甲午战争八个启示
李庆功//www.workercn.cn2014-07-28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国耻。在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祭日到来之际,我们追忆这场浸透着中华民族痛惜和悲愤的战争,遥祭120年前那个甲午为国捐躯的中华英烈们,决誓于反对一切形式的侵略战争,捍卫世界和平,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7月25日,结束于1895年4月17日。这场战争以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战败、清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结。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对日本侵略者姑息妥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局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同时,甲午战争谱写了一部中华民族在反侵略战争中可歌可泣的英烈传,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今天再次回顾甲午战争,就是要从这部蕴含着中华国耻的战争史中,探究那些可为当今所明鉴、所警鉴、所借鉴的启示,为建设海洋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确保国家安全、捍卫世界和平提供史鉴,让我们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之路上走得更坚定、更顺畅。

  启示一

  富国强军,增强复兴意识

  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中穷日富、中弱日强”的背景下爆发的,是一场穷国与富国、弱国与强国之间的战争。说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穷国”和“弱国”,这一点也不夸张。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一个泱泱大国,但“穷”在意志上,“弱”在斗志上。由于当时的清朝政府腐朽无能,逆历史潮流而动,无心与日本交战,一再姑息投降,故而被一个蕞尔小国所击败,使中华民族蒙受历史上丧权辱国之耻。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面对侵略战争时必须要有“志”,要有威武不屈的意志,要有敢于亮剑的矢志,要有克敌制胜的壮志,首先在“志”上战胜侵略者。此外,要使中华民族不再蒙耻,还必须要走富国强军的民族复兴之路,并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转化为“力”,即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军队的战争实力和战备潜力。可以坚信:一个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壮志凌云的民族,一个国力盛、民力富、军力强的国家,何惧任何形式的侵略者,何惧任何形式的侵略战争?

  启示二

  陆海统筹,增强海洋意识

  中日甲午战争是从海战打响的,尽管当时中国清朝军队的总体军力强于日本军队,但在海战力量对比上,日本海军却处于相对优势,清军的北洋水师处于明显劣势,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清军的北洋水师建于1888年,初建时曾一度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但腐败的清廷统治者漠视海洋,轻视海军,奉行“大陆中心主义”,无意经营这支海军力量,致使北洋水师制度腐败、经费不足、训练低下、武备不力、战法落后,在短短的六年中却被后发崛起的日本海军所赶超。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尽管涌现出一批英勇骁战的将士,但却难以扭转颓败的大势,难逃全军覆没的厄运。由此可见,一个拥有广袤海洋疆域的国家必须同时拥有足够的海洋意识,自上而下地形成牢固的国家海洋观。在运行国家安全战略和发展战略时,要树立“陆海并重”的现代理念,要始终坚持陆海统筹、陆海一体、陆海互补、陆海共荣的海洋战略。特别是在我国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发生“从陆到海”的战略性转移之际,更要以海洋为重,以海洋安全为重,倾全力建设海洋强国。

  启示三

  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并非偶然,早在战前就出现了日本准备大举入侵中国的种种明显迹象,但当时的中国清朝政府却对此熟视无睹、淡然处之。特别是清朝政府在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后,仍对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不以为然。更有甚者,1872年日本侵占了中国附属国琉球,1874年日本侵占了中国台湾,但这两次重大事件都未能引起清朝政府的警觉。清朝政府偏安一隅,偷安一时,终于被日本打了个措手不及,在甲午战争中败北。由此可见,在当前这个危机频发、战乱迭起的世界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枕戈待旦。而有了全体国民的忧患意识,有了举国上下的战略警觉,有了保家卫国的战争准备,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防患未然,才能遏制战争。

  启示四

  应对突变,增强危机意识

  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在战略上虽非偶然,但在战术上却有其突然性、突发性。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号和“广乙”号,突然挑起了丰岛海战,致使清朝政府措手不及、北洋水师猝不及防,毫无应对之策,只能任由日本联合舰队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从而引发了中日甲午战争。由此可见,在战略上,一场战争的爆发有其前兆,即战略上的必然性,但在战术上,即何时爆发、在何地爆发、由何故诱发,却有其突然性。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那些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大多都是不宣而战。尽管这些战事爆发之前都伴随着危机升级、战争威慑、战争准备等,但至于何时打响战争、从何地发动攻势等却秘而不宣。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既要有应对战争的战略准备,更要有应对突变的战术准备,特别是在战争阴霾临近时,更要保持高度的、强烈的、紧迫的危机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要随时准备应对危机升级,随时准备迎击来犯之敌。

  启示五

  众志成城,增强国防意识

  甲午战争时的中国貌似强大,但色厉内荏。腐朽的清廷造就了腐朽的国防体制,虽有国防,但几乎是有国无防。特别是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廷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而这笔国防建设急需的费用却被慈禧太后用来修建颐和园。清廷的腐败导致了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从上到下谁还会想到国防建设?由此可见,一个国防意识淡漠的民族,一个有国无防的国家,终将沦落为一个被侵占、被瓜分的国家,终将沦落为一个被欺凌、被奴役的民族。只有全体国民树立了牢固的国防意识,才能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统筹,富国又强军。因此,增强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建设是对综合国力的增值,是全体国民的福祉。

  启示六

  常备不懈,增强战备意识

  早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就大行军国主义之道,连年扩军备战,自1890年后,日本将国家财政收入的60%用于发展海军、陆军,不断加强军备、进行战备,日本为发动这场甲午战争准备了26年。而当时的清朝政府在日军磨刀霍霍的备战中却毫无战备之意,肆意骄奢淫逸,清朝军队也上行下效,除了少数主战官兵还在进行战备训练外,大多清军不是在官场尔虞我诈,就是在情场声色犬马,要不就是在赌场挥金如土,毫无战备之念。清军的管理松懈、纪律松弛,直接导致了战备水平低落,战斗力低下,在战时则不堪一击。由此可见,在战争危险尚未完全消除、世界和平尚未最终实现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必要保持常备不懈的战备意识。同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必要保持高度的战备水平,这既是军队的常务,也是国家的要务,亦是全民的义务。对军队来说,加强战备就是要增强战斗力和威慑力,确保打赢、慑赢。对国家来说,加强战备就是要完善、完备国防动员体制和机能,确保平时积蓄潜力、战时扩充战力。

  启示七

  敢打善战,增强必胜意识

  在甲午战争中,确有一批中华民族爱国将士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奋战,敢打善战,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但也有相当多的清军官兵贪生怕死、无心抗敌、临阵脱逃。特别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惧日恐战”,奉行投降主义政策,丧权求和、卖国求荣、割地求安。清廷和清军的这种“怯战”心态,使甲午战争在爆发前就定下了中国战败的命运。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面对强敌时必须要有“必胜”的意识和信念,要有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要有善战决胜的战斗意志,要在精神上压倒强敌,要在士气上先发制人。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敢打必胜的光荣传统,70年前我们中华民族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70年后的今天,我们中华民族更有必胜的信心打败一切侵略者。

  启示八

  捍卫和平,增强责任意识

  甲午战争是以当时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的败局而告结,但中日之间的战争并没有告终。事隔42年后,日本再一次发动了侵华战争,而且这场战争持续了8年之久,中国大地再一次遭受了更惨重的蹂躏。这表明,帝国主义、军国主义就意味着战争,对扩张成性的侵略者决不能忍让和妥协。今天,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责任就是捍卫世界和平,中国勇于承担起这个造福全人类的国际责任。中国可以负责任地向世界宣告:为了捍卫和平,中国时刻准备着!甲午战争的惨剧决不能重演!甲午战争的耻辱也决不会再现!

  (作者系中国地缘与能源战略研究会副秘书长)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