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滚动-正文
建立合沪双城合作是安徽闯出崛起新路的战略之举
——“推进合肥-上海双城战略合作专家研讨会”述要
合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www.workercn.cn2016-08-16来源:安徽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响应国家最近出台的一系列关涉安徽的战略部署,合肥市政协办公厅、市社科联(讲师团、社科院)于8月12日联合举办“推进合肥-上海双城战略合作专家研讨会”。合肥市政协、市委宣传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省市有关专家进行了深入研讨。

  安徽省社科院原院长朱士群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后,省委、省政府提出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的重大举措,中央连续出台一系列对安徽及合肥发展的利好政策,包括合芜蚌自主创新区的升级版、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的敲定、国家高铁干线路网八横八纵通道确立、国家级滨湖新区呼之欲出等等。可以说,合肥突破性发展的战略窗口期已然打开,合肥的战略定位不断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深化、拓展合肥—上海各项合作,其意义和价值更加凸显,也更为迫切。安徽在中部崛起中力争闯出新路,而实施合肥—上海战略合作的“新双城计”,作为闯出新路的一种探索和创新,不仅将能助推合肥在安徽闯出崛起新路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而且将能为跨域新型战略合作创造新经验。“新双城计”是加快安徽以及合肥发展的妙计,具备了实施的天时和地利,符合中央要求,符合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也完全符合省委、省政府新的重大决策精神。 “新双城计”不仅可以提高合肥市的综合竞争力,而且将有力提升安徽城市整体水平,撑起和壮大长三角城市群的安徽片,因而也是合肥市在领跑安徽于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闯出新天地,重构和优化合肥发展空间格局的一条妙计。建议合肥加紧筛选起步期的合作内容和合作路径,并把这些内容和路径项目化,分工落实到部门和团队,强化责任和问责机制,力争尽快启动和初见成效。要优选起步期的合作重点。合作重点可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也可以知难而进,先啃硬骨头。我主张由简而繁,以双城利益重叠面最大的、交集显著的地方做起,取得实质性进展。

  安徽省政府参事程必定研究员认为,必须在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格局中打造合肥—上海双城关系升级版。今年5月国务院批准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把合肥都市圈纳入世界级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以这一重大决策为标志,安徽以及中心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长三角城市群新阶段。合肥与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同一个综合体内,核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的联系将更为密切,对内对外都会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对内方面,将会在产业发展、要素流动、市场体系、科技教育、社会文化、生态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形成高层次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上海因素会更多地进入合肥,带动合肥市及合肥都市圈的发展;同时合肥因素会更多地进入上海,增加上海的要素供给和发展空间,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推进合肥与上海双城共同发展。对外方面,合肥因素和上海因素会形成合力,共同培育和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上海自贸区经验会在合肥复制,合肥成为上海对外贸易的战略腹地,上海将成为合肥的对外窗口,通过“一带一路”更多地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在产业的高端环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会强化协同发展,努力占领全球更多的科学技术高地,提高合肥和上海及长三角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形成高水平的国际化发展格局。当前和未来,合肥和上海面临着共建世界级长三角城市群的战略任务。在上海发展历史中形成的合肥因素和在合肥历史中形成的上海因素,将会在新的发展时期得以传承,又会以新的方式在更多的领域得以新生。安徽省和合肥市应当力推合沪双城合作不断有新的实质性进展,共同打造双城关系升级版。

  安徽省经济学会会长倪学鑫研究员认为,应以“四性”指向谋划合沪双城合作,即是在合作导向上,突出战略性;在合作内容上,强调互补性;在合作领域上,注重整体性;在合作方式上,注重制度性。合作的战略性导向,还包括对全球形势的把握。目前发达国家出现 “流动性泛滥背景之下的通货紧缩,债务膨胀背景之下的需求不足,技术进步背景之下的生产率增长停滞”,被称为全球经济走势中的三大悖论,这种表象反映的是全球经济发展遇到的新的深层次问题,引发新的矛盾,使全球经济进入不同以往的新阶段。上海未来要发展具有全球配置资源能力的国际大城市,发展战略势必适应新形势加以调整。合肥是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实现良性互动的重要节点和通道,在国家“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中将会日益显示承东启西的作用。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充分发掘合肥的这种战略地位的潜在价值,就显得意义重大。按照“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上海与合肥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之间的合作,要突破以往侧重于企业经济合作、微观层次经济合作的传统路径,摆脱简单的互通有无、单向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的范式,按照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合理化、社会发展同城化的要求,把合作拓展为两地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生态以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等多领域的整体性合作。按照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改革指向,必须推进“政府导向、市场运作”的体制机制创新,用新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支撑双城战略合作达到预期目标。

  合肥市政协文史专家戴健认为,建立合肥—上海双城全面战略合作在合肥和上海两市各界共识度已然越来越高,从文化相通角度看,在合肥—上海双城全面战略合作中,要更多地融入历史文化元素。第一,双城合作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上海又名“申城”,与春申君有关。公元前248年,楚国令尹(相国)春申君黄歇离开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淮河沿岸(驻寿春,包括今长丰),请封于开发相对较晚的江东,苏州﹑上海一带遂得治理开发,他指挥疏浚的浦江也就有了“黄浦江”之名。春申君对江东吴地尤其是申地的开发,开启了上海地区的先秦文明。上海学者也认为,黄歇所开创的领地文化应为“海派文化”的源头。第二,历史文化是双城合作的有力支撑。清代初期庐州府合肥县、松江府上海县同属江南省。 1862年初,应上海绅商之请,合肥人李鸿章组建的淮军6000人开赴上海。中法战争爆发后,合肥人刘铭传奉诏赴台是从上海秘密出发的。随后几年,任上海道台的合肥人龚照瑗负责向台湾运送兵员和物资,全力支持首任巡抚刘铭传保卫和开发台湾。近现代时期,合肥与上海的名人对流和文化互通一直极其频繁活跃,留下许多“双城故事”。我们正编写《合肥—上海双城故事》,从不同侧面、以不同的故事,反映两地相通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以期助推两地人文相通与合作发展。

  合肥市委党校副校长汪秀坤认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依靠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要依靠人才。上海是全国著名的人才高地,合肥是区域性人才高地。合肥在建立双城合作中要打造创新高地,前提是打造人才高地,关键是打造人才政策高地。从对接角度看,合肥目前有些政策与上海市以及周边城市现行的高层次人才政策相比仍有差距,如激励政策、住房补贴、人才经费投入等等。为此,合肥市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积极探索:一是创新人才引进使用的体制机制。全面学习研究发达国家、先发地区特别是长三角主要城市关于人才政策的先进做法,重点解决人才政策发展思路跟不上、用人机制不活、政策创新力度强度不够的问题。二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对人才经费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市县(区)两级政府人才经费的投入比例,提高奖励标准,完善配套政策。三是完善人才配套体制机制。解决人才引进沟通协调不畅,人才工作抓手不强,人才服务中介积极性不高,人才管理人手不足等问题。

  合肥学院陈江华教授认为,要着力拓宽科技创新合作路径。我国正在创建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则拥有上海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市近年来经济和科技发展为双方合作储备基础,因此合肥国家科学中心应差异化发展,可以在一些领域做基础研究,同时在一些领域做产业发展应用的研发。在创建过程中,双方不断深化合作机制体制创新,打破常规和现有机制体制障碍,发挥科技要素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机遇,两市可以采用多项保障措施在人力资源、资本、空间资源和管理经验等方面共同建设。两市利用自身的丰富科技资源优势,共同积极主动争取国家级科学大项目,特别是国防领域的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不断整合和共享两市科技资源,积极引导一批基础科学和先进技术的成果借助资本市场进行研发和转化,逐步构建市场主导下的科技平台、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多维合作机制和模式。(执笔:王道才、宋木)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