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头条-正文
孝道文化的现代内涵
曹胜高
//www.workercn.cn2016-02-01来源:西安日报
分享到:更多

  

  春节最大的习俗是什么?是回家看看。回家看什么?看望父母、看望长辈。这中间蕴含着尊老敬长的文化精神,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用一个基础性的概念“孝”来指代。那么,什么是孝?为什么要围绕“孝”专门做一本《孝经》列为经典传承?我们该如何理解“孝”的现代意义呢?

  孝为家风之本

  甲骨文里的“孝”字,像一个孩子搀扶着老人的形状,《尔雅·释训》说:“善父母为孝”。中国人将“孝”作为家庭伦理的起点,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并在父母的养育之下成长起来,对这种生命和养育的报答,便是人伦道德的基础。儒家学说的入门读物《大学》中说:“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总结了孝的责任和义务:作孩子时,孝顺是第一美德;做父亲时,慈爱是第一美德。父母慈爱孩子,孩子才会孝顺。

  为什么中国人以及儒家文化圈把孝道看得如此重要?

  一是源于中国人的社会认知。在周秦时期的人看来,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天定的,而不是人定的。既然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那么人的全部道德,包括优点缺点,甚至禀赋,一切的一切都源于父母。所以,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必须竭力报答父母。《诗经·小雅·蓼莪》中感慨父母的养育之恩:“父兮生我,母兮掬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说这德行比天都高,值得终生铭记。

  二是作为良好的家风传承。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农业社会,家庭作为劳动的基本单元,不仅决定了生产的模式,也决定了社会道德的特点。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要想维持下去,必须树立一套伦理规范来维系家庭观念。家庭稳定了,社会才能稳定。元代陈天祥在《四书辨疑》认为这是建立家风的基础:“古之明王,教民以孝弟为先。孝弟举,则三纲五常之道通,而国家天下之风正。故其治道相承至于累世数百年不坏,非后世能及也,此可见孝弟功用之大,有子之合,可谓得王道为治之本矣。”从正面阐释孝道在国家政治文化、社会观念、道德伦理建构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成为道德自省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孝并指对父母、对老人一味顺从。《庄子·天地》中说:“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把孝看成一种社会责任,真正的孝子,应该劝善惩恶,长辈做了不好的事,要么就劝他,要么就想办法让他改正。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孝,不在于奉迎长辈;真正意义上的忠,不在于奉迎国君,而是要按照仁义道德的标准来判断。

  孝为立身之基

  《孝经》中说:“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概括孝的心性如何支配人的一生,把孝作为个人心性修为、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

  以孝立德,可以修身。《孝经》认为人的身体、人的生命,都来自于父母,头发皮肤都不能毁伤,孝的起始是从身体开始。这里面有两个含义,一是文化意识,身体不属于自己,是父母赐予的。二是社会意识,我们把身体毁伤以后,就无法去侍奉父母,保重自己的身体,不光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家族的事业和家庭的责任。在这种观念下,一个人做事情不光是代表了自己,还代表了一个家庭和一个家族。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时刻承担着责任和义务,首先自己要发展起来,然后用自己的德行、自己的成就不辜负前辈或父母的期望。

  以孝尊亲,可以齐家。《孝经》上说:“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说各级官员,要做道德楷模,能够做到不是规定的服装不穿,不是规定的言论不谈,不是公认的德行不做,不合法的话不说,不合正道的事情不想,严格按照规范来约束自己。这样,就是纵论天下,也不会有过失的言论,遭人非议;做天下之事,也不会有不当的举措,引人怨恨。

  以孝治国,可成大业。居位为政,就是以官治国,靠的是权力与公信力;不居位为政,就是通过德行和见解影响社会。身份不同,孝的标准也是不一样:国君之孝,在于孝天下,也就是全心全意治理好国家;诸侯之孝,在于保境安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官员之孝,在于敬业,恪尽职守。士人之孝,在于尽职尽责,好好工作。庶人之孝,在于赡养,也就是把自己的父母赡养好。

  孝为成就之源

  那么,当代社会如何行孝呢?中国古代经典中有非常多的阐释,很值得我们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

  第一,以爱心敬老。《论语·里仁》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作为孩子,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知道以后有喜有忧。喜的是父母年龄增长,中国人以长寿为幸福,因而高兴。忧是什么?父母每增加一岁,就衰老一岁,与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就更少了,更要善待父母与长辈。人总有老的时候,未来中国会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赡养老人,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现在的家庭结构也决定了我们必须社会化养老,只有整个社会形成了敬老风气,我们才能无所畏惧地走向未来。

  第二,以诚心赡老。《孟子·万章上》中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敬老人,更要靠诚心,要发自内心的真诚。一个人内心真诚,也许在表面上看,并没有什么,但是它却可以感动人。诚心为孝,可以安上。对家庭来讲,老人需要的更多是子女的惦念与关怀。人人都有孝心,老有所乐,老有所养,不仅能够有效稳定家庭结构,而且老人会有效地成为巩固和稳定国家的基础性力量。

  第三,以善心养老。父母把孩子生下来,然后把他养大,给他吃、给他穿,这是生养;而父母教育孩子,用礼乐来熏陶他,用诗书来教化他,让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心养。我们赡养老人也是如此,我们对老人身体上的照顾,要能够做到身养与心养并重。让老人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越有事干,会忘掉很多烦恼,心情就会顺畅,有些小病也就可以自愈了。孩子对父母的孝心,不在于你给他物质上的满足,而在于你内心的尊重。

  第四,以尊心送老。在中国文化中,常通过丧礼来教育孩子。父母去世以后,必须悲伤,父母用了三年时间养育,我们才能生活自理,现也至少要三年时间来去报答父母,这是一种相互责任。父母去世了,一个最关心自己的人、最亲爱的人走了,以后只有自己去做了。这就要求在父母去世时,一定要有哀泣之情,合乎社会认知。但哀泣之情过度则容易伤身,因此必须有节制,这就需要用“礼”来约束,要化悲痛为力量,把责任继承下来,把事情做得更好。(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博导)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