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政经社会专家-正文
王怀超:当代中国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 王怀超//www.workercn.cn2014-03-03来源: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12—1992.2);第二个阶段是全面探索,重点攻坚,以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改革阶段(1992.2—2013.11)。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也引领当代中国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制度建设,或者说制度创新。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主题是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部《决定》的发表,表明中国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有以下三点:

  一、突出制度创新,强化制度建设

  体制改革,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破除旧体制创建新体制的过程。经济体制改革,说到底是经济体制的创新;政治体制改革,说到底是政治体制创新。中国改革已经进行了30多年,是进行制度建设的时候了。所谓制度建设,就是建章立制,就是把30多年改革实践中成熟的经验、看准的事情上升为法律法规,在制度上确定下来,使社会生活有序、规范,有章可循。通观《决定》,发现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化制度建设。《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制度建设上,明确提出时间表,这在我们党的文献中还是首次。《决定》还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和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等。几乎涉及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制度建设。这是《决定》给人们的突出印象。

  二、对改革性质、地位和意义的认识更加深入

  关于改革的性质和地位,《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关于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这里,有四点值得注意: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二是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四是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反映了我们党对改革指导思想认识的深化。

  关于改革的目标,《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与之前对改革目标的认识相比,明显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了。尤其是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改革的目标,这是一次理论创新,也是管理国家理念的重大转变,其意义重大而深远。把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国人民作为改革的目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关于改革的基本经验,《决定》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关于改革的紧迫性和责任感,《决定》指出: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可见,在涉及改革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上,《决定》都作出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三、《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表明中国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些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市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决定》鲜明地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个观点的提出,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方面的一次创新,反映了我们党在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上又进了一步。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这个错误认识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之初,我们认识到,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直到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一著名论断,使人们从计划经济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也使多年来关于计划与市场的性质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根据邓小平的思想,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充分说明,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

  经过20多年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

  党的十四大以来,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我们一直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懈地探索。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看出,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