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政经社会专家-正文
辜胜阻:建设长江经济带关键是破除行政藩篱
//www.workercn.cn2014-06-23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湖北日报讯 记者 谢慧敏

  ■建设长江经济带,最关键的就是通过顶层设计,破除行政藩篱,实现省区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使得“龙头龙身龙尾”协调舞动。

  ■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完善城市间和城市内部的快速交通体系,理顺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和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关系,科学定位不同城市的发展目标、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推动城市群向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城市群建设中,核心城市要注重把资源优势和潜力变成经济实力,例如武汉的科技优势,可探索通过金融支持转换成经济实力。

  辜胜阻

  经济学家,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集中在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创新与高技术产业、民营经济与企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政府与宏观管理、社会发展与教育理论等方面。

  破除“碎片化”区域战略,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

  记者:我国“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很早就提出来了,但如今沿海发展迅猛,长江上中游发展却不是很理想,您认为原因何在?

  辜胜阻:目前,大江大河流域开发已成为世界性潮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率先启动沿海开放战略,逐渐形成了实力雄厚的沿海经济带。进入新世纪,国家在长江流域又陆续推出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都重庆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六大区域发展战略。

  但是,由于整个长江经济带一体化的规划滞后,区域间统一协调机制缺失,沿江各省市产业结构趋同,大量的重复建设、过度投资、地方保护等问题,让区域之间竞争多于合作,“黄金水道”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当前,将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就是要连点成带,推动中西部地区依托“黄金水道”合理承接产业转移,同时,破除过去较为“碎片化”的区域战略,实现长江流域的一体化协调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 破除行政藩篱

  记者:长江经济带横跨的区域很大,且上、中、下游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怎样才能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的示范经济带?

  辜胜阻:长江经济带拥有中国最广阔的内陆腹地和发展空间,但长江经济带牵涉到的行政区数量多,需要协调的事项更多。现阶段,政绩考核的同一性,很容易驱动地方政府忽略各自辖区禀赋条件与发展水平的互补性,竞相采取过度竞争甚至以邻为壑。

  建设长江经济带,最关键的就是通过顶层设计,破除行政藩篱,实现省区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使得“龙头龙身龙尾”协调舞动。

  其次,营造良好环境,推动产业合理转移。要加大对沿江东西向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水、铁、公、空综合运输体系,强化上中下游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促进工业与城市带状布局的形成。要加快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城市群发展,提高经济活力和城市吸引力,引导外出农民工回归创业就业。

  此外,长江经济带是“以水兴带”,水是长江经济带的生命之源。长江流域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严格控制水资源过度开发。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和技术创新,防止“污染转移”,进一步推动结构升级。

  长江中游城市群要避免盲目竞争

  记者:目前,成渝城市群正快速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该如何“中游突围”?

  辜胜阻:城市群将是新一轮城镇化的重要走向,它不仅可以发挥中心城市的规模效应和辐射作用,缓解其人口和资源承载压力,而且还能增强周边中小城市的区位优势,提高其吸引力,实现大、中、小城市协同共赢发展。

  长江经济带汇集了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三大城市群。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不仅有利于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向中部“双转移”、促进农民工“就地城镇化”,也有利于改变东、中部的经济失衡,推进中国经济“第四极”崛起。

  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而言,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完善城市间和城市内部的快速交通体系,理顺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和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关系,科学定位不同城市的发展目标、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推动城市群向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快形成协调、联动、转换、共享、辐射、环保六大机制。在产业布局上,注重依托核心城市,以大带小,形成不同城市合理的产业分工协作,有序承接国际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升经济活力。

  此外,还要注重打破资源分散,行政分割和管理分治的格局,形成大协调、大联动的局面。特别是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和农民工回归过程中,要形成协同,防止盲目竞争。城市群建设中,核心城市要注重把资源优势和潜力变成经济实力,例如武汉的科技优势,可探索通过金融支持转换成经济实力。要共享基础设施,共享硬环境,并形成各具特色的软环境。

  要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其他城市,像生物群落一样形成多样性的生态。湖北、湖南都是两型社会经济发展试验区,江西也是生态经济示范区,要形成严格的环境保护机制。

  湖北要主动承接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

  记者:万里长江,三分之一流经湖北。2013年,湖北长江经济带GDP超过1.48万亿元,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建设长江经济带,您认为湖北最大的优势是什么?面临哪些新机遇?

  辜胜阻:湖北处于长江经济带中游,打造长江经济带湖北具有四个方面的先天优势。

  一是先天的水资源优势。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美国未来学家称21世纪全世界有十大超级城市,中国有两个,即大上海、大武汉。这样的预测主要基于水是生命之源,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二是科教资源优势。湖北是我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大学生人数居全国第一,高等院校数量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国家重点院校数目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研究生教育水平国内排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江苏。三是区位优势。湖北地处我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其中,武汉位于横贯东西的长江和纵穿南北的京广铁路干线的交汇处,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西安等特大中心城市的距离都在1200公里左右,市场辐射的比较优势尤为突出。四是产业资源优势。武汉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拥有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潜在市场巨大,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优势明显。

  建设长江经济带,湖北还面临三个方面的机遇。一是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发展机遇。湖北迎来了“双转移”,即沿海产业向湖北的转移和劳动力的回归。二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机遇。三是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机遇。

  推进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两轮驱动”

  记者:湖北怎样才能抓住机遇呢?辜胜阻:首先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吸引劳动力回流。同时,积极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最近的一项调研就发现,2012年黄冈市有2000多农民工回乡创业,吸纳了8万多人就业。

  其二,把企业做大做强。特别要推进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两轮驱动”,进一步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

  其三,顺应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规律,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提升经济的服务化水平。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