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讨】完善民生保障机制助推劳动力社会性流动-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工运

【问题探讨】完善民生保障机制助推劳动力社会性流动

刘桂莲
2020-04-20 07:21:19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我国劳动力流动呈现市场化、社会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实现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要将工作着眼点放在完善民生保障机制。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夯实社会性流动的经济基础;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档案服务管理,畅通劳动力的区域流动;优化公共财政资源配置,把握民生发展的优先次序。

  劳动力的社会性流动是不断提升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促进人才、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工作高度重视。2019年底印发的《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劳动力、人才合理有序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要求。

  新形势下劳动力社会性流动的新特征

  劳动力作为基本生产要素,对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做出突出贡献。大规模人口迁移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典型特征之一,作为改革的见证者、践行者、推动者与受益者,劳动力流动人口规模由小到大,描绘着生机盎然的中国经济发展图景。2010年~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一直保持在两亿人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农民工群体,2018年外出农民工数量约占流动人口总数的71.64%。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结构调整期,加上“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推动着国际产业转移,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将进一步加剧。当前,我国劳动力流动主要有四大流向:乡城流动、内地落后城市向沿海发达城市流动、传统经济部门向新技术新型经济部门流动以及劳动力跨国流动。劳动力流动呈现市场化、社会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一是横向流动速度加快,纵向流动趋缓。2019年国家发改委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劳动力在城乡、区域间流动松绑,加快了小城市的城镇化率,为城镇发展注入活力。二是劳动力流动成本较高。劳动力流动不是举家迁移,家庭成员分隔两地,交通成本、抚养负担和心理成本不断增加。三是劳动力流动去向的多元化。我国大力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实行双向自主选择,逐渐打破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就业方式更加多元,尤其是数字经济、网络经济和平台经济已成为中国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创造了更高质量、更加多元的流动机会。

  把完善民生保障机制作为促进劳动力社会性流动的重要抓手

  实现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关键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将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完善民生保障机制,综合施策、多管齐下,采取分步推进实施路径切实破解劳动力社会性流动的困局。

  重视实体经济发展,持续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吸纳就业潜力大的领域,夯实社会性流动的经济基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中低端产业产能过剩仍需继续排解,应顺应新形势加快就业结构调整步伐。近些年,我国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了大量相关就业岗位,国家应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力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强对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吸纳新业态从业人员就业。

  以户籍制度改革、档案服务管理完善为突破畅通劳动力的区域流动。我国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产生了深刻影响。户籍制度承载着薪酬待遇、教育、就业机会、医疗和福利保障等一系列隐性职能,成为阻碍劳动力在城乡、区域和不同所有制之间自由流动的重要因素。应加快松绑城市落户条件,完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确保常住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城乡各要素双向流动。同时,在互联网政务服务环境和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应更新服务理念,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全国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实现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有机结合,提升档案服务管理能力,方便查阅、检索和追踪劳动者档案信息,减少档案管理的繁琐性,进一步提升精确性和便携性。

  优化公共财政资源配置,把握民生发展的优先次序。首先,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建立长效的成本分担机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保障水平。其次,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民生保障作用,确保底线公平。应加强立法建设,切实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性保障作用,逐步实现从注重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为主的温饱型救助,拓展为包括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在内的综合救助,确保起点公平。聚焦脱贫攻坚和对特殊群体开展兜底救助,科学制定低保标准,实现精准扶贫与社会救助有效衔接。再次,增强城乡社会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流动性。养老保险体系需要适应统筹城乡、就业一体化和人口流动等要求,加强不同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简化区域间的转移接续手续;在医疗保险领域,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破解人口流动瓶颈;失业保险领域,强化失业保险支持参保职工提升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稳定性。最后,加大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通过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促进社会性流动。教育是实现社会阶层流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手段,应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公共资源进一步向贫困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倾斜。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