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时政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高国力 卞 靖 陈 曦
2018-11-22 16:34:30  来源:经济日报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总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分析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环境,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

  以供需有机衔接为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上归结到供给和需求这一对经济学的基本矛盾,强调以供需有效衔接、高水平平衡为目标来推进改革,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客观规律。近年来,城乡居民的需求水平明显提升,但供给体系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从供给侧开展的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的结构性改革,通过有效的要素供给、产品供给和制度供给,最终有效提升供给水平和质量,从而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的有机衔接。

  以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为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减少低端和无效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新增长点、新动能和新供给的培育。一方面,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不断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激活微观主体活力,挖掘传统动能增长潜能。另一方面,着力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从而确保在旧动能逐步缩小的同时,新兴动能不断发展壮大,支持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新旧动能的稳健接续和转换。

  以重点带动与有序推进相结合为路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领域范围较广,但在工作中具有明确的阶段性改革目标和重点任务,并且重点领域和任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进行部署,并将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等纳入其中。阶段性重点任务突破带动与逐步有序扩大领域范围有机结合,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

  有效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更多地使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来落实各项任务;通过强化环保、质量、安全、能耗等执法力度和提高相关标准的方式,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优化供给结构。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综合利用政策、规划和法律等工具手段,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服务职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环境分析

  外部经贸环境日趋严峻形成倒逼加快改革之势。当前全球分工格局加快调整,发达国家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新兴市场国家也大力培育新的增长动力。严峻的外贸环境一方面会倒逼我国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对产品进行升级改造,提升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提高供给质量。另一方面也会倒逼我国加快开展产权保护、营商环境优化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

  传统比较优势日渐式微迫切要求提升要素供给质量和配置效率。今后我国数量型“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等情况将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传统要素的竞争优势和驱动力逐步减弱,再加之科技、信息等要素供给尚无法满足需求,要素的供给质量和效率问题依然严峻。这就要求破除制约要素流动和配置的各类障碍约束,加大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建设投入,提升劳动力综合素质;积极规范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直接融资加快扩大规模,提高资本使用效益;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着眼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技术、信息等新生产要素的优质高效供给,发挥技术进步的创新引领驱动作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促进要素向高效率、有需求的领域转移,进一步提升要素供给质量和配置效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新旧动能转换提出更高要求。我国拥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庞大的制造基础,以及相应的规模潜力巨大、需求多层多元的需求市场,这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优势条件。当前我国传统产业高消耗、低效益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亟需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关停并转等多种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规模总量不大,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仍待提高,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融合带动作用尚需进一步挖掘扩大,新兴中高端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待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要求亟需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实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内生增长动力培育,增强实体经济的综合实力,促进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有效改善。

  国内消费升级换代推动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升。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信息网络技术进步、消费理念转变等因素的影响,消费需求的高端化、个性化、定制化特征日趋明显,消费品质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消费形态由物质型向服务型转变,消费方式由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消费行为由从众模仿型向个性体验型转变。消费持续升级对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不断提升,而目前我国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尚无法完全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将迫切要求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增加多样化有效供给来满足个性化特色需求。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加快破除制约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体制障碍、利益格局和惯性依赖,建立反映供求关系和稀缺程度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推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实现市场化高效配置和有效供给。

  塑造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竞争优势。坚持传统产业调优和新兴产业培育并重。将传统制造业转型改造升级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大力支持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延展产业链条和产品系列,提升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打造传统制造业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重视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制造业引领实体经济竞争力提升。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新兴制造业深度融合,做大做强做优新兴产业集群,显著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引领新兴优质增量供给有效扩大。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现有供给体系越来越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针对城乡居民对于传统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质量和档次不断提高,加快扩大优质高端消费品和服务供给。适应信息、健康、养老、旅游、教育等消费需求迅速扩大升级的趋势,加快开发多样化产品和服务,引导形成持续稳定健康的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持续加大事关民生福祉的补短板力度。加快形成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逐步加大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促进设施、人才、政策相配套,重点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低、上学难、看病贵等突出问题。着力提高就业、社保等民生保障水平,加快形成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供给保障体系。

  全面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推动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加快提升。

  (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高国力 卞 靖 陈 曦)

编辑:王晓超

书库

工运

  • 奋力开创新时代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局面

    2018年10月22日至26日,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心重视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思考一以贯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

  • 准确理解劳务派遣 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本期将为大家介绍一个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案例。希望通过我们的解析,能够帮助广大劳动者准确理解劳务派遣的相关规定,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2018年2月,四川省达州市经济开发区总工会在开展“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行动时

  • 待业、择业、创业:我国青年就业机制的演变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青年缺乏工作经验、对职业的期望值较高,就业难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我国青年就业机制的演变历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确定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但当时仍然是物资短缺并施行计划经济。

  • 工农关系变革:改革开放40年之启示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工农关系的调适与发展,是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农业国迈向现代化工业国的重要主题,也是贯穿改革开放的关键主线之一。

访谈

文献

  • 夏衍关于集邮的书信一通

    “华夏天禧·墨笺楼”2017年举办过“集邮家旧藏:周作人、夏衍、陈湘涛、沙子芬、许庆发等名家信札、实寄封及其他邮品”专场我的邮集已于78年发回,大概损失了20—30%,大龙、小龙和那个红印花小四分四方联都还在。不过近年来视力衰退,所以集邮的兴趣已不如以前,但我的女儿和孙辈则成了邮迷,你寄给我的首日封均由他们保存了。

  • 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

    一、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地区历来多种文化并存各民族文化长期交流交融依法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积极对外展示新疆各民族文化风采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