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根本-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时政

始终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根本

陶火生
2020-02-10 10:01:38  来源:福建日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放在突出位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必须始终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根本。

  始终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

  始终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立足新时代的深刻变化和实际需要,才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国实际,遵循发展规律,在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制度,是由一系列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组成的科学规范、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

  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保障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始终坚持。

  社会主义根本制度首先体现为一系列有机统一的基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包括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等。在党的领导下,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首要展开,是保障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通过各种具体的重要制度来实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建构起“五位一体”总布局,也相应地形成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规范了具体领域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科学内涵蕴含着本质要求。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一系列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方面,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必须坚持。具体的体制机制是我国的重要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其基本方面和社会主义性质,我们要坚持。同时,对于体制机制中不合时宜的方面,需要根据我国发展的实际变化和需要,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

  始终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认识前提和思想基础,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根本,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准,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方面。

  始终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逻辑,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的历史选择

  始终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逻辑,就是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制度体系,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逻辑、改革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总结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中国大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1953年6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整准确的表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截至1956年,随着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领域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探索立足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国家治理提供了根本保障,为我国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历史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改革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际,根据新的时代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深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制度路径。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实践中选择、探索、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我国改革开放、当代进步提供了根本保障,是回答新的时代要求的智慧之源。

  始终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始终抓住“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根本,发挥制度优势,提高治理效能。

  保持制度定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要遭遇的各种困难面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各种挑战面前,始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动摇,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走邪路歪路,保持制度自信,完善制度体系,发挥制度优势,实现制度红利。

  强化制度意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征程中,始终充分理解、自觉尊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坚定制度自信奠定思想基础。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实践逻辑、重大意义,切实用科学的制度理论解释科学的制度体系,才能真正形成制度自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充分自觉,才能有高度的制度自信。

  维护制度权威,坚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原则基础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始终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始终坚持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基本经济制度,对否定和颠覆党的领导,对否定和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对否定和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体系的思想行动都要坚决抵制、敢于“亮剑”。

  严格制度执行,实实在在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制度优势。大力弘扬遵循制度规定、落实制度得力,树立典范、宣传先进;对违反制度规定、落实制度不力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严格按照制度办事的清风正气,做到用正确的制度维护行动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切实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制度优越性,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以实现。

  (作者为福州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前沿观察】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的多维视角

    长期以来,讨论带薪休假问题一般都是从劳动者保护的角度,或认为带薪休假是劳动者的重要权利;或认为带薪休假对于劳动者恢复体力、脑力,实现劳动者自身的发展与体面劳动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落实带薪休假让劳动者劳逸结合,对于提高用人单位生产效率也具有价值。

  • 【工作研究】发挥工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在助力乡村经济振兴的实践中,山东省寿光市总工会在农业产业链上建会,组织农民工入会,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选树农业劳模,助推脱贫攻坚,从多方面发挥自身作用,逐步探索出工会助力乡村振兴的有益路径。

  • 【热点思考】新型用工关系中劳动争议的司法应对

    我国当前实施的劳动法律法规多是以标准化劳动关系为基本模型制定的。而在经济社会高速转型发展的当下,许多新型用工关系的出现及其纠纷的发生,已经无法完全进行条款对应式的评价,给劳动争议审判工作带来挑战。

  • 【问题探讨】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能动性作用的探讨

    工会组织发挥能动性作用,不仅是其转变组织理念、实现自身组织转型,以更开放的姿态构建竞争、协同的社会治理网络,实现社会“再组织化”的一种策略选择,更是党的建设、群团改革、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多维度、多层次的需求,为建构枢纽型社会组织形态提供了良好的结构性契机。其能动性的发挥,实践层面则是一个持续行动与机制运作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党领导和执政的群众基础、完善社会协同治理结构,促进需求整合与资源整合。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