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社会

公众对智慧社会的认知与期待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
2020-03-13 08:46:06  来源:人民论坛网

  重要发现

  智慧社会是高度被感知和高度智能化的社会,约七成受访公众表示了解智慧社会相关的内容,而创新是多数公众对智慧社会的第一反应或印象。他们认为建设智慧社会要优先解决数据应用、思维创新、基础通信、数据处理、信息安全等挑战。

  在当前的众多城市中,北京是多数公众眼中的智慧城市典范。受访公众对北京在“防控犯罪”“获取交通信息”“交通安全”方面提供的生活便捷感和满意感较高,对进一步深化所在城市物流和贸易领域的智慧度充满期待。

  资源体系协同共享(高度数字一体化)、信息感知泛在(高度被感知)、多种网络深度互联(高度互联互通)、海量信息智能处理(高度智能化)是多数公众眼中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绝大多数公众都看好智慧社会建设,产业发展数字化、政府管理信息化、社会个体数字化是其眼中的智慧社会大轮廓。

  对智慧社会的发展展望是经济形态融合跨界、资源共享,国家核心竞争力向信息空间延伸,企业竞争聚焦开源、智能生态系统构建,数据价值被生产开发、创新体系被加速重塑,城市操作系统功能日趋丰富和完善,多元共治成为社会治理主趋势。

  建设智慧社会要积极培育智慧社会建设理念,做好智慧社会顶层设计规划,持续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全面提升智慧政府治理水平。

  调查时间:2019年11月14日—2019年11月30日

  问卷发放:面向31省、直辖市、自治区共发放问卷3504份(包括人民智库微信公众平台和其他网络推送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344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8.26%。

  样本构成:受访者男女比例基本均衡,男性占54.9%,女性占45.1%;

  33.7%的受访者为90后,80后占46.5%,70后占12.9%,00后占4.6%,其他年龄阶段占2.3%;

  58.5%的受访者为本科(含大专)学历,28.8%的为高中(含职高)学历,6.6%的为初中及以下(含中专)学历,有6.1%的为硕士及以上学历;

  42.4%的受访者家庭月平均收入在5000-10000元,24.0%的受访者家庭月平均收入在10000-15000元,18.5%的受访者在5000元以下,15.1%的在15000元以上;

  受访者以城市居民为主,其中居住在直辖市省会城市的受访者占53.1%,地级市占23.9%,县级市或县城的占14.7%,乡镇村居民占8.4%。

  当前,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主要驱动力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管理、社会治理、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研判时代特征与前沿趋势,将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作为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

  从2019年开始,围绕“智慧社会”的讨论越发频繁,探讨的方向也开始从概念定义走向应用落地,“智慧城市”的探讨给出了可行性的答案。为了解公众对智慧社会以及落地的智慧城市的认知、期待,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开展此次调查,以期了解公众对智慧社会的了解度、认知度和期待度,为进一步加强智慧社会建设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智慧社会初印象:创新是主旋律

  赋予社会更多的“智慧”,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计算机作为人类科技史上划时代的创新,首次使其具有了部分“智能”。近十年间,随着新一代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系列技术发展,“智慧”日益在生产生活的各领域“扎根”“发芽”,人类社会逐渐步入“智慧社会”,公众对“智慧”的感知愈来愈多。在谈到“智慧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如何推进智慧社会建设”的话题时,约七成的受访者表示了解智慧建设相关的内容,有16.3%的表示“没什么想法”和“没什么感觉”。

  在调查公众对智慧社会的第一反应或印象时,约三分之二左右受访者认为“创新是主旋律”是其对智慧社会的第一反应或印象,这就表明多数公众对智慧社会的认知取向是创新,此认知与智慧社会的“智慧”特性是相符的;超半数的受访者选择“更便捷高效舒适,准确度提升”“以人为本的科技体验与生活体验”“更重视个人隐私安全”作为其对智慧社会的第一印象或反应,“一切数字化、智能化,互联共融”“一只手机搞定一切”是受访者对智慧社会的其他印象,这些印象都是公众对智慧社会特点的反映。

  在智慧社会的大生态中,依公众所见,需要优先解决的挑战:“大数据的应用需求”(75.1%)“思维方式的创新”(70.3%)“基础通信的完善”(69.6%)“海量数据的治理”(63.2%)“信息安全的保障”(63.0%),这些是受访公众选择较多的选项,同时,还需要解决道德伦理(51.4%)、法律法规(39.5%)等方面的挑战。调查中,除极少数公众对智慧社会相关的看法表示“完全不了解”外,大多数公众对智慧社会的认知多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多数公众认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新路径”,人类社会会步入更高级的智慧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愿景。当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与人类生产生活广泛渗透、深度融合,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智慧社会的新阶段。“智慧社会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社会形态”(81.9%),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一种更为高级的社会形态,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82.3%),贯彻了新发展理念(81.8%);智能成为企业、行业、地区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构成要素是智慧社会到来的重要特征,并且“智慧社会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恰恰是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81.7%),智慧社会与社会转型相互交织,有可能提升社会矛盾风险,增加社会治理的难度。

  第二,多数公众认同智慧社会是包括各种智能生态的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良性生态系统,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密切相关。智慧社会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互联互通、互利共赢,包括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智慧城市等各种智能生态系统,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其中,民生保障是智慧社会建设的核心使命,要充分依托信息化、智能化手段,为群众提供多样化、普惠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智慧城市也可利用新兴科技手段来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城市病”。

  第三,多数公众认同建设智慧社会要把握技术、思维、伦理等要素,认为其可助推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智慧社会是一种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型社会,新技术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崭新的,需要运用这些技术的数字、智能、创新等相关思维;同时,建设智慧社会需要高度依赖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冷静看待技术带来的社会影响,制定相应的政策来管理技术可能形成的社会风险和伦理冲突,用新技术来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增加新的社会问题。而且,建设智慧社会,是技术的集成、文明的演进、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社会治理模式的迭代,无先例可循、无样板参照,这就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多数公众认同基础设施智能化、数字化是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可为城市治理、公共民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赋能。智能基础设施是融合感知、传输、存储、计算、处理为一体的战略性设施,是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基建”,是智慧社会体现其“智慧”的重要基础(83.3%)。一方面,基础设施智能化可提高城市运行的自动化水平,可直接向市民提供智慧城市服务。另一方面,广泛布局的智能公共基础设施像城市或社会的神经末梢,实时采集和上传数据到智慧平台,供“城市或社会大脑”进行智能决策,为现代城市治理、公共民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全面赋能。

1 2 共2页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让多元化解劳动争议的新路子走深走实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劳动争议多元化解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不断推进“诉源治理”机制建设的又一举措,为更专业、更高效化解劳动争议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 【热点思考】让失业保险更大力度保障疫情下的基本民生

    新冠肺炎疫情下,保障就业稳定和基本民生是当务之急。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应设立和启动临时性、系统性的“失业保险应急计划”,以“快响应、救急难、兜底线”为指导原则,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在保障失业职工基本生活,促进就业和稳定社会秩序中的积极作用。

  • 【前沿观察】社保发力稳就业重在精准执行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下,企业想方设法自救,国家也及时释放一些暖企支持政策,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当属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这一举措既是对2008年以来我国推出一系列减税降费稳就业政策的延续,也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取得抗疫胜利的重要保障。

  • 【工作研究】增强“三力”助推高校工会治理能力建设

    高校工会工作对高校的发展建设意义重大。进入新时代,教职工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日益迫切。应大力加强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教职工思政引领力、职业竞争力、工作凝聚力,提升教职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实现党群零距离,美美与共校园文化生态,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上月
2025年 一月
3031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12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