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意志文献集成的编辑中“阅读中世纪”——兼及德意志文献集成研究所的历史-中工理论-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文教

从德意志文献集成的编辑中“阅读中世纪”——兼及德意志文献集成研究所的历史

李隆国
2019-09-16 09:08:47  来源:光明日报

  提起位于德国慕尼黑市的德意志文献集成研究所,研究欧洲中古史的学者都会有所耳闻。距今整整200年前的1819年,一批志同道合的历史学家在法兰克福共同发起成立了这家研究所,其最初的运营资金来自斯泰因男爵的私人赞助。发起者们希望通过编辑德意志早期文献史料,激发读者对德国早期历史的理解之同情。1826年,研究所出版了第一卷成果,这是蜚声世界的“德意志文献集成(Monumenta Germaniae Historica, 缩写为MGH)”史料丛书的开端。

  MGH最初的编辑计划包括史著、法典、文书、书信和古代逸文五个系列,凡140余种,可谓宏大。但至1875年第一代领导人佩茨去世的时候,能够实现的编辑系列只有史著和法典,文书也仅仅出版了一卷。其实,佩茨并不那么善于与人共事,晚年的佩茨甚至与得力助手菲利普·雅菲“同室操戈”。结果,才华横溢的雅菲决定离开研究所,并网罗所内的“不同政见者”,另外编辑出版了《德意志史料图书馆》,凡六大巨册。

  在佩茨去世之后,研究所吸取教训,在将研究所迁往柏林的同时,改革领导机制,组成“中心指导委员会”。在编辑规划方面,一方面将收录文献的时间向后延伸至13世纪下半叶,另一方面全面落实佩茨当年规划的编辑计划,同时推进五大系列的史料编辑工作。在具体操作中,每个系列的编辑工作被分别交由某位专家负责,由这位专家自编或者招募合作者共同编辑。这些改革举措激发了参与编辑史料的史学巨擘们的积极性,成就了研究所成果最为丰富、出版史料最多的一个黄金时代。这些编者名单中包括西奥多·蒙森、艾安斯特·杜穆勒和卡尔·佐伊穆等。研究所也因此初步成长为国际知名的学术机构,被誉为权威性中古文献校注本的最佳提供者。至今,研究所共出版了MGH系列史料370种、共441册,文献研究专著170部、共210册。

  在编辑MGH的过程中,研究所更为注重所有手稿和抄本的收集,之后梳理其学术流传史,并整理出清晰的版本树。这些特色体现在校注本的导言、注释和索引中:导言往往代表了对该文献最为前沿也最为彻底的文献学研究,因此篇幅往往达百页以上;注释则是对不同版本中互异的字句作了全面系统的罗列,以及对其他历史文献中相似文字的引证;而索引则提供便捷的检索功能,让读者对每个术语的不同义项的出现频率一目了然。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研究所勤收资料,派遣编辑人员走访遍布欧洲各国的各个档案馆和图书馆,调查、阅读和抄录手稿和抄本。同时,也注意汇总各种语言的现代研究作品和杂志,从而建立起世界上馆藏最为丰富的中古欧洲史图书馆。

  二战期间,研究所被国有化,更名为“德意志古代史料国家研究所”,新增了“德意志中古史”系列,主要编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时期的名家名作。这主要是因为亨利四世伸张德意志帝权,与教宗格雷戈里七世之间发生了旷日持久的斗争,是中古政治史上最为知名的皇帝之一。该系列的史料包括《皇帝亨利四世书信集》和布鲁诺的《萨克森战记》(针对亨利四世爆发的叛乱)等。根据当时的编辑手记,大战后期,研究所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相当艰苦,有编辑甚至被派往前线。

  二战结束后,研究所辗转迁到巴伐利亚州。在州政府的资助下,研究所被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接纳,搬入著名的路德维希大街16号,并在那里获得了相对独立的馆舍。办公地点的迁移,为研究所走向“可阅读化”的开放格局提供了机遇和机构保障。州立图书馆与研究所不同,是一个开放性的服务机构,如何最大化地为读者服务是其首要目标。也正是认同于这一使命,研究所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州立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之中。除出版社的特殊要求外,凡是3年前出版的史料均免费提供电子版,可自由下载,如此一来也就自然扩大了欧洲中古史料的受众范围。

  在研究所成立200周年之际,如何通过各种数字化技术使欧洲中古史可阅读,成为了庆典的主题,即“阅读中世纪”。为此,研究所在慕尼黑本部组织了三场规模较大的活动:在研究所成立纪念日当天(6月27日)设立开放日,邀请4位重要编者来分享他们的编辑进展和心得;与州立图书馆共同组织“步入国际化氛围”的主题活动,邀请来自俄罗斯、意大利、法国、英国和美国的7位通讯委员座谈,话题是“我(或我国)与MGH”;研讨“21世纪的史料研究”,主题为数字化编辑与中古晚期史料系列。

  在为期两天的讨论中,16位所内外的编者讨论了如何充分利用数字化编辑手段,将中古晚期史料全面系统地纳入编辑计划,并编订新型的文献版本。讨论会形成了一项重要的共识,即从追寻理想文本转向展现文本的“生存状态”。也就是说,在此前200年,编辑们的目标主要是尽量复原一个理想的原本,提供最符合作者原意的版本;而今天的学者们则是在编辑一个理想文本的同时,对该文本在传抄过程中的上下文有更清晰的了解,如它是如何被传抄的,与哪些文本汇编在一起,等等。根据这项新的共识,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些最为常用、抄本也众多的文本迫切需要重编。

  这里以耗时长达一个世纪最终编成的《萨利克法典》为例。通过收集、比较各种抄本,这部法律文献最终于20世纪60年代推出了一个“经典”版本。但事实上,这个版本在历史上并不存在,而是现代编者的创造物,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历史上的抄本与它完全一致。在60年后的今天来看,这个版本的缺陷更加无法容忍,因为读者更想知道的是:这个法典是如何被人们利用的?它如何被中古时人阅读?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由什么人抄录的?又是跟哪些文献汇编在一起的?传统的编辑目标是得到一个理想的原本,即静态的文本,而今天的编者要编订的则是实际中的,或者说是一部“活的”《萨利克法典》。通过各种不同抄本的链接和展示,读者能够知晓该法典在中古时期的利用状况和文本的“生存状态”。借助于日益发达的数字技术,这一愿望的达成近在咫尺。如此一来,通过阅读“动态”的中古史料,读者似乎更加容易感知到中古时期的欧洲。

  在现任所长玛蒂娜·哈特曼的积极筹划之下,研究所日益走向开放化和国际化,不局限于欧洲,在北美甚至在亚洲寻求新的合作伙伴。最近几年,MGH的文献订单主要来源于中日韩等国,图书馆也开始收藏这些国家出版的二手研究文献,研究所还有一位来自日本的通讯委员。2018年年底,研究所更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签订了学术合作协议,双方互派研究人员,探讨文献研究与共同培养的可能性,我国的中古欧洲史学者也开始在这一重要的学术研究机构中与各国同行对话。

  至此,德语区的、欧洲的德意志文献集成研究所不再拘泥于成立时的初衷,而是通过时空的拓展构建了“可阅读的中世纪”的全球视野。

   (作者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 争当新时代合格工会女职工干部

    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目标就是让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工会女职工干部要积极投身这项活动中来,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争做新时代合格工会女职工干部。

  • 建立完善的调解机制 妥善处理劳动争议

    愈加细化的社会分工带来了复杂的劳动关系,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各种劳动争议的发生。当现行法律回归社会现实时,法律如何调解劳动争议?当劳动争议的新情况再反馈到法律时,法律又将做出哪些回应?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 试用期不该成社保“盲区”

    近日由中国社保专业机构51社保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19》显示,在入职当月或次月及时参保的企业比例达到77.5%,相较去年有了较为明显的回升,但仍有19%的企业选择试用期结束后才开始为员工缴纳社保。这也说明,由试用期未按照规定及时参保导致的试用期社保“盲区”值得各方关注。

  • 提高工会会员普惠服务水平的思考

    在新生代职工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如何运用多层次的服务内容,高质量的服务水平,提升广大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工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工会会员普惠服务就是顺应时代要求,工会组织服务职工的创新载体。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周恩来在《建设坚强的战斗的西南党组织》中提出了“要在思想上组织上巩固党,使西南党成为真正的彻底的地下党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