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科技

科技创新: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的重要维度

黄玉蓉 王泰然
2019-12-17 10:16:32  来源:深圳特区报

  提要

  科技不断拓展文化创新的维度、空间和路径。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科技创新高地引发的文化科技融合裂变效应为文化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贯彻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应积极引导科技创新在数字时代文化创新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弘扬传统,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用科技手段盘活湾区文化资源,以科技媒介创新湾区流行文化,搭建科技平台培育内容生产生态,形成人人创造的文化创新局面。

  文化创新的本质在于弘扬传统、立足当下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精神。文化创新的使命在于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为当代文化寻找应用场景,为未来文化供给内容、搭建平台。科技不断拓展着文化创新的维度、空间和路径。因此,探索新时代的文化创新不仅要探索传统与现代的古今贯通,还要探索文化与科技的跨界融合。

  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的科技创新高地,通过文化引领、科技支撑、创意驱动等路径,凭借科技赋能彰显文化价值,促进了文化与科技之间的融合裂变效应,这一效应为文化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科技不仅催生了众多文化新业态,而且更新了人们的文化观念,变革了文化生产者的利益分配机制,一定程度上重建了社会文明秩序。这些摧枯拉朽式的观念冲击和制度重建不仅为我们在“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的大湾区复杂格局中构建区域协同发展共同体提供了精神动力,而且革命性地改变着大湾区的日常文化存在形态,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文化生产关系中的必然与可能后果,重新设置科技创新对文化创新进行强力驱策过程中的权重与要素配置,由此带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

  在当前全面贯彻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应通过引导科技创新在数字时代的文化创新中发挥核心引擎作用,将湾区多元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湾区各城市提取精神标识,打造文化符号,提升文化品牌,培育文化生态,共建共享中国文化创新高地。其具体路径如下:

  一、弘扬传统,利用科技手段盘活湾区文化资源

  随着文化要素渗入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文化资源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新石油”。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文化合作,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科技、文化、资本等要素在合作开发与价值共创中加速流动,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提供持续动能。

  粤港澳大湾区以岭南文化为基础,形成了广府、客家和潮汕等灿烂的地域文化。湾区内文化资源丰富,拥有许多驰名中外的文化名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香港有长洲太平清醮、香港潮人孟兰胜会等10项;澳门有澳门神像雕刻、鱼行醉龙节等8项;深圳有大船坑舞麒麟、沙头角鱼灯舞等8项;广州有广东醒狮、广州玉雕等20项,除此之外珠海有4项、佛山有12项、惠州有2项、中山有5项、东莞有8项、江门有6项、肇庆有2项。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由于缺乏专业系统开发,没有通过科技媒介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缺乏平台力量的扶持,导致其价值埋没,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不但不利于粤港澳三地文化血脉的传承,也不能满足时代变化的需求和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面对这一困境,湾区科技实力雄厚的城市应该发挥其在高科技平台、企业和研发资源上的优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湾区各城市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合作开发与系统活化,激活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该领域,腾讯公司作为湾区中科技赋能文化创新的企业代表,已经开展了诸多成功的尝试,其经验正待全面铺开。其不仅与故宫、敦煌研究院等机构,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进行合作,打造了“腾讯Next Idea×故宫”“数字敦煌”等优质项目,还与成都合作探索“数字文创城市共生计划”模式,利用科技让熊猫、川剧变脸等文化资源重获生机。另外,湾区文创企业华侨城集团也成功地与甘坑客家小镇合作——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小凉帽和VR技术打造了“IP Town”和V谷创新发展模式。这些通过科技和IP赋能推动文化创新,进行跨地区文化合作、盘活文化资源的成功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资源互通、协同发展指明了道路。总之,科技的强力驱策将有效激活湾区各城市的文化活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方式,助力人文湾区建设的宏伟目标早日实现。

  二、立足当下,通过科技媒介创新湾区流行文化

  互联网时代,数字原住民通过科技媒介对文化内容的创造性表现和个性化演绎逐渐成为潮流。网络公共空间中的信息交互,网络流行文化传播对粤港澳三地居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产生着重要影响。利用科技媒介创新湾区流行文化,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有助于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软实力,展示和传播湾区文化形象。同时,流行文化与文化产业联系紧密,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并且在提高城市知名度、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及带动区域旅游业发展等方面也功不可没。比如时下广州最具影响力的美食节目IP品城记项目组用短视频的形式宣传广州美食和热门景点,其系列节目仅在B站的总播放量就超过了5600万;深圳的腾讯微视短视频平台在5G时代率先布局数字生态,支持用户对社会生活、潮流时尚、民俗名胜等各领域进行个性化演绎,为文化创新提供新媒介。线上内容广泛传播催生了系列线下网红商品和热门打卡地,有效地丰富了文化业态,创新了产品形式,带动了地区文化消费。

  在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时,粤港澳大湾区应充分利用科技媒介创新流行文化,以IP为核心,综合运用游戏、动漫、音乐、影视等流行艺术形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流行文化符号,这既是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一方面,需要用科技媒介探索流行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引入国际性的文化符号扩容新的适用空间;另一方面,要立足产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全面发挥湾区文化产业优势,凭借“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及“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强劲实力,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创意产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文化创新服务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研究联盟”“粤港澳版权登记大厅”等重要平台,从开发、引进、改编、运用、衍生、保护等环节,培育粤港澳大湾区本土精品流行文化IP。通过科技手段以更加多元和生动的形式表现文化内容,创新流行文化,打造艺术精品,从而引领文化潮流,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世界文化版图中的国际影响力。

  三、着眼未来,打造科技平台培育内容生产生态

  粤港澳大湾区是面向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国家战略部署和现代化模板,其建设的着力点在于人才、资本、科技的全要素流动。基于上述逻辑,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城市群的文化共生,以及湾区文化的持续创新也迫切需要一批联动产业、连接创作者生态、孵化优质原创内容的科技平台。作为湾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连接器,就创意人才培养而言,科技平台需要提供适配创意人才发展的一体化技术方案。随着文化内容升级为文化体验,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一体化改变了文化的生产方式。大湾区建设协调部门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湾区建设办公室、湾区发展办公室等机构可牵头制定平台管理制度,从创作者的创作培训、作品发布、数据运营、薪酬管理到版权服务等环节为创作者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管理服务。此类平台可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搭建网络原创文学、音乐人、艺术家等细分平台,建设线上原创文化资源数据库,面向不同文化细分领域的公共文化需求和商业项目精准对接资源,与湾区内的文博会、高交会、艺博会、艺术节、演出季、文体赛事等线下活动联动,形成多系列原创扶持、多层面孵化机制。同时,还可发动以政府资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资助或众筹的内容原创扶持计划,利用科技赋能创新文化资助形式,为文化创意人才争取福利,将大湾区建设成文化创意人才的集聚荟萃之地。

  除了线上的创意人才培养资助体系之外,线下还可发动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和第三部门,结合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社区文化建设以及旧城区和老厂房改造,借鉴类似于文化创意园区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为活跃的内容生产者和有兴趣体验的普通受众搭建线下创作空间,提供场地、专业设备器材、创作培训、行业交流等服务。另一方面,也可通过营造街区的文化创意氛围,提升普通受众的文化创意素养,培养潜在的文化消费者和生产者。线下空间培育、集聚的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生态为文化湾区循环储备充裕的创意人才,同时持续为线上平台贡献原创内容,形成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总之,粤港澳大湾区应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弘扬传统,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利用科技手段盘活湾区各城市的传统文化资源,同时还应通过科技媒介创新湾区流行文化。在平台为王、流量制胜的数字时代,我们还应通过搭建科技平台集聚和培育内容生产生态,深耕区域创作者社群,在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文化创造主体的态势中形成富有实践张力、客观效力和创新活力的文化创新局面。

  (本文来自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7年度课题成果,课题编号135B006,黄玉蓉: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王泰然:数字广东网络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让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在前列

    党中央明确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全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等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注重试点先行先试,统筹各方协同发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不断走深走实。

  • 及时回应网民关切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民团体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 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繁荣先进文化

    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离不开职工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充分发掘广大职工群众的文化自觉,让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人生价值。要通过一系列制度鼓励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凝聚起投身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

  • 牢记初心使命 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要始终以党的初心为自己初心,以党的使命为自己使命,以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为根本动力,不断开创新时代党的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局面。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