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流域治理推动全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专家学者

以流域治理推动全流域高质量发展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欧阳雪梅

奉清清
2020-11-24 14:04:24  来源:湖南日报

  专家简介:欧阳雪梅,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发展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研究项目《中华思想通史》第16卷首席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性创作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新中国史、中国近现代人物研究。

  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重视流域文化与流域治理一以贯之。总书记强调:“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那么,流域文化与文明的形成有怎样的关系?流域文化对于流域治理有怎样的意义?“两山”理论与流域治理、流域治理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怎样的内在联系?湖南日报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欧阳雪梅研究员。

  1.流域文化与流域治理研究是时代的重大课题;重视流域文化、加强流域治理,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

  湖南日报:近年来,社科理论界对于流域治理、流域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以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旨归的流域文化带建设也不断提速,请问其背景是什么?

  欧阳雪梅:流域治理和流域文化研究近几年成为热点问题,有其深刻背景。

  首先是2014年,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打造大运河文化带作为我国第一条以文化建设为主要指向的发展战略进入党和政府的视野,其沿线8省份也纷纷聚焦如何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以流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旨归的流域文化带建设从而按下“快进键”。

  其次,聚焦流域文化加强流域治理,更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此外,他先后于2016年1月、2018年4月、2020年11月就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召开座谈会,并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于2019年9月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科学统筹流域的治理与发展。

  第三,在国家确立的京津冀协同、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大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中,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是重点通过“一体化”系统治理,探索全流域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新模式,推动流域经济与行政区经济的联动协同。我们知道,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黄河流域横贯9个省区,均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板块,对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所起的拉动支撑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黄河、长江、大运河三大流域为主,包括淮河、闽江等流域文化与流域治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推进流域治理和流域文化整理与保护,相关智库及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会逐步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研究的“富矿”之一。

  2.文明的兴衰基于多种因素,文明的肇始与河流相关,文明的延续却与这个文明的建构主体相关度更大

  湖南日报: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有专家说,一部世界文化史,就是一部流域文化的兴衰史。请问,流域文化与区域文明有怎样的因果关系?以世界几大文明的流传兴衰为标的,文明是否可以从流域的视角触碰到它的内在规律?

  欧阳雪梅:从文化史来看,河流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逐水而居,很早,流域便成了人类聚居之地,并通过人的交流沟通,进而产生文化和文明。世界四大文明都发源于大江大河。古埃及的文明得益于尼罗河;巴比伦文化即“两河文明”得益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印度得益于恒河;中国得益于黄河、长江。古希腊虽然没有河,但得益于爱琴海。人类文明受地理环境影响,河流给生产生活贸易都带来了便利,但不是决定因素,它与这个文明的建构主体相关度更大。

  众所周知,在各大古文明中,唯有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尼罗河依然存在,但当代埃及与古埃及没有一脉相承;两河流域依然存在,但叙利亚并非当年的巴比伦;爱琴海仍然是爱琴海,但当代希腊已无当年的古希腊哲学文化盛况;恒河仍然是恒河,但当代印度并不是古代印度的继承者。只有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依然一脉相承,黄河仍然是黄河,中华民族依然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文化仍然是中华民族文化。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天人一体、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的智慧,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对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一直发挥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这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总的说来,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车同轨、行同伦、书同文。最重要的是,中国没有发生长期分裂,它始终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由各级郡县制支撑的统一的国家。虽然存在过不同的民族政权,但统一的中国及其文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仍然是尊孔、读儒家经典,中华民族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完整地保留并自强不息地发展了自己的原生文明。可以说,没有文化的断裂就不会发生国家的分裂,反之,只要国家不分裂,就不会发生文化中断,它们是相互作用的。

  3. 一部中华文明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水旱灾害防御史。无论是黄河、长江,还是大运河,都是一条经济之河、生态之河、文化之河

  湖南日报:流域治理的重点是科学统筹人与水的关系。流域治理对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

  欧阳雪梅:在我国辽阔国土上,星罗棋布着无数的江与河,仅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所以,“治国必先治水”。一部中华文明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水旱灾害防御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水的关系很重要。人离不开水,但水患又是人类的心腹大患。人类在与自然共处、共生和斗争的进程中不断进步。和谐是共处平衡的表现,但达成和谐需要有很多斗争。中华民族正是在同自然灾害做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流域治理关键在治水思路,必须全局统筹,他提出十六字治水方针,即“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对于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他强调“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