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时政

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

李世明
2020-06-18 15:12:47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考察期间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当前,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疫情带来新的挑战,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我们更加需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心脏。在这十三年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战斗生活,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革命事业也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伟大历史性转折。十三年的时间,几乎占了新中国成立前二十八年的一半,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曾动情地说道,“是延安人民用小米哺育了我们。没有延安就没有新中国”。在某种意义上,读懂了延安,就懂得了什么是苦难出辉煌、无路走出路、变不可能为可能。可以说,没有延安时期的成功实践,很难想象中国革命将去向何处。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家园。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枣园的灯光、杨家岭的会堂、王家坪的总部,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这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到过延安的党员干部都有一个共鸣:党性、灵魂得到“净化”“升华”,精神得到“震撼”“洗礼”。头脑中也会自然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知识青年如潮水般涌向延安?这些奔赴延安的有志青年,有很多家境殷实,甚至还有不远万里回国的爱国华侨。抛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条件艰苦的延安,究竟是什么在吸引着他们?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曾到重庆和延安考察,在重庆蒋介石请他吃山珍海味,在延安毛泽东请他吃士兵种的蔬菜和村民送的母鸡。在国统区和延安陕甘宁边区考察之后的陈嘉庚在海外万人参加的大会上发表演讲认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采访,当他看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睡土炕、穿补丁衣服,深受震动和感染,他把中国共产党人这种艰苦朴素作风称为“东方魔力”。还有人在日记中写道,“要去自由的天地,寻找活的中国”。答案不言自明,他们奔的是真理、光明,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全国的榜样和典范。政治上,延安所有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张贴在床头的座右铭是“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身居潮湿而阴暗的土窑洞,却胸怀大目标,这是何等“美妙的灵魂”。经济上,组织开展大生产运动,达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共渡难关,同时减轻人民负担,使边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法治上,边区不仅颁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规、条例,而且在实践中创造出把党的群众路线和优良传统运用于审案工作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开庭开到了老百姓的“村头、炕头、地头和牲畜的圈头”,成了“司法为民的经典”。社会治理上,开展扫盲运动、放足运动、灭鼠运动等。文化艺术上,一扫旧的创作、表演,新的文艺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总之,边区各方面的建设使群众更加信任党,同时边区建设中积累的许多经验,对建设新中国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与腐朽、黑暗的国统区、沦陷区相比,尽管当时延安的物质条件是那样艰苦和匮乏,却成为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人们所景仰所奔赴的精神高地,成为爱国青年向往的新型社会。正如毛泽东在《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讲演中总结的: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

  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成功实践的范例和缩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今天中国的希望仍然离不开弘扬延安精神。党员干部要时常用延安精神照一照、查一查党性强弱,校一校前进的方向是否有偏离、错位、脱轨的问题,从而及时校准回归正道,“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李世明 作者系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